19文档网
当前位置: 一九文档   /  学习文档  /  教学教案  /  正文

浪 淘 沙【精选2篇】

时间:2025-08-24 17:49教学教案

《浪 淘 沙【精选2篇】》由精心整编,希望在【行字组词】的写作上带给您相应的帮助与启发。

浪 淘 沙 1

第六单元的《古诗二首》围绕“水”的主题,选编了白居易的《浪淘沙》和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两首古诗。对这两首古诗我们班的孩子已经非常熟悉了,大多数孩子已经能背诵了。那么,对这种孩子已经非常熟悉的古诗该如何教学呢?这个《古诗二首》与第一单元的《古诗二首》在教学的侧重点上应该有什么区别呢?教学之前,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

经过一番思考,我想既然孩子对诗非常熟悉,就不能再按部就班地去教了,我想应该把重点放在对诗歌的赏析上来。

上课伊始,我先让学生齐背了一遍两首古诗,然后又以开火车的形式让全班学生每人背诵一句,接着又让几个孩子说了一下诗的大意。孩子们也基本说出来了。此时我稍作了一下点拨:“有的同学觉得说诗句的意思比较难,其实并不难。在一句诗中,比较难理解的往往是那几个字,把这几个字理解了,诗句的意思也就比较准确了。”于是,我重点强调了以下几个字的意思:《浪淘沙》中的“平沙、淘、遂令”;《饮湖上初晴后雨》中的“潋滟、空濛、西子”。这样学生对诗意的理解就比较准确了,然后我又让两名同学连贯地说了一下诗意。

上面的环节进行的非常顺畅,基本没有什么问题,于是我便切入了这节课的重点。我问学生:这两首诗都和什么有关?(水)两首写“水”的诗,你更喜欢哪一首?为什么?

不知道是因为问题太大,还是什么原因,学生竟然显得有些木然。于是我说那我们就先来好好地读一读这两首首诗吧。学生自由读完后,我又让男生齐读了《浪淘沙》,让女生齐读了《饮湖上初晴后雨》。这时学生似乎有些感受了:有的同学说喜欢《浪淘沙》,因为这首诗写得特别有气势;有的同学说喜欢《饮湖上初晴后雨》,因为这首诗写得特别美,让我们觉得西湖美得谁也比不上;有的说喜欢《浪淘沙》,因为这首诗对仗很工整;这时有人反驳,《饮湖上初晴后雨》对仗也很工整……

没想到,本来我是让孩子们自由谈的,结果却成了男、女生之间的pk。这时一个男生实在找不出《浪淘沙》的优点了,干脆说,我喜欢《浪淘沙》,因为他写的的很简单,让我们一读就懂。我接过这个学生的话:“白居易的诗最大的特点就是浅显易懂,但却并不简单,你真的读懂这首诗了吗?”

“懂了。”

“你觉得这首诗是写什么的?”

“写景呀!”

“如果仅仅是写景,这首诗也就不

过了一会,一个学生举手发言了(是个女生),她说:“这首诗是不是在写大自然的力量很大?”

“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从最后一句‘暮去朝来淘不住,遂令东海变桑田。’”

“大自然的力量怎么个大法?”

“它都能让东海变成田地,就说明力量很大。”

“可是东海真的就变成田地了吗?你看到了吗?”

“没有。”

“大家看到了吗?”

“没有!”学生齐答。

“老师也没有!只是在神话中仙人麻姑说她自己三次看到了东海变成桑田。不过,虽然没有人看到东海变成桑田,但大浪日复一日的冲刷着沙滩,却让我们相信沧海变桑田是有可能的。”

“这句话是说世间万事万物变化无常的。”这时一个学生突然冒出了一句。当然,我不会相信他真的理解了,应该是看了参考书的解释。于是我反问道:“既然没有人看到沧海变成桑田,怎么能说这句话是在说世间万事万物变化的快呢?”

学生一时语塞,本来是男女生之间的pk,变成了我和学生之间的pk。他们联合起来向我开炮了:

“虽然没有人看到沧海变成桑田,但这完全是有可能的呀!”

“虽然有可能,但也是很不容易的,应该是说明变化的慢吧!?”

“我们说的是世间的万事万物,是其他事,而不是沧海变桑田这件事了。”

“那其他的事情和沧海变桑田有什么关系啊?”

学生又哑火了。我知道不能再争论下去了,如果再争论下去就成了钻牛角尖了,该收场了。我说:“同学们,其实你们说的很对,这句话就是在告诉我们世间的事情变化很快,但诗人说的非常含蓄,他说,就连浩瀚的东海都有可能变成桑田,又何况其它的万事万物呢?”这时我举了我们班一个学生的例子,我说:“因为对自己的要求有些松懈,就连闫明瑞(我们班一个本身学习非常优秀的孩子,本次期中考试却退步到了20多名)的学习都退步了,何况其它人呢!”

学生听了会心一笑。我又补充了一句,这首诗如果要用一句话来概括的话就是:“一切皆有可能!”

学生哄堂大笑,且鼓起掌来。

“这首诗之所以能成为千古名作,就在于它表面看通篇都在写景,其实却蕴含了一个非常深刻的道理,这种写法就叫做‘借景抒情’。”

这时我又问:“现在你们觉得那首诗写得好?”大部分同学都说是《浪淘沙》了。当然还有一部分同学,特别是女生,依然认为《饮湖上初晴后雨》写得好。我就追问道:“谁能说说《饮湖上初晴后雨》哪一点最妙?”

“我觉得诗中的比喻句写得很好。”一个学生怯怯的说。

“哪一句?”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刚才回答的学生站起来说。

“这个比喻的确非常好,可是好在哪里呢?”

“它把西湖比作了西子。”

“诗人为什么要这么比喻呢?”

“因为西湖和西子都有一个‘西’字。”一个学生说。

“仅仅是因为这个‘西’字吗?”

“因为西施很美,西湖也很美?”另外一个学生说。

“那诗人为什么不把西湖比作一个帅哥呢?”

学生哈哈大笑,笑声中有学生说:“因为帅哥没有美女美!”

“帅哥怎么没有美女美呢?美女有美女的阴柔之美,帅哥有帅哥的阳刚之美。不能这么讲的!”我反驳道。

“大家再仔细的想一想,诗人为什么要把西湖比作西施?”面对我的进一步追问,学生默然了。

“同学们,因为女人总是爱哭,所以我们就经常说女人是什么做的?”

“水做的!”不太自信的声音。

“女人总是和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把西湖比作西子,就表现了西湖的阴柔之美。再加上西子的老家诸暨与西湖同属浙江,也就是春秋时期的越国。因此用西施比喻西湖是再恰当不过了。”我进一步补充道。

“还有,如果我们把这个比喻句放到全诗中去看的话,你会发现更为绝妙之处。谁能看出来?”我进一步启发学生。

“诗的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

“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感呢?”

“赞美之情。”

“没错,但妙的不是抒情,而是抒情的方式。”

“诗人说西施不管化浓妆还是淡妆都很合适,意思也就是说西湖不管是晴天还是雨天都很美。”

“对了!这首诗前两句直接写景,而后两句通过一个巧妙而又贴切的比喻写出了西湖的神韵。西湖与西子的美都是在其神,,所以对西湖来说,,晴也好,,雨也罢,;对西子来说,,浓妆也好,,淡妆也好,,都无改其美, 而只能增添其色。这的确是诗人的一个神来之笔。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个比喻,西湖后来也常常被人称作‘西子湖’。”

接下来,我再次又回到了刚才的问题:“那么,现在谁再来说说,你觉得两首诗哪一首更妙?”

“都妙!”

“是啊!西湖是晴也好,雨也罢,淡妆浓抹总相宜;两首诗一个寓理巧妙,一个抒情绝妙,实在难分高下!”

最后,我让学生又齐诵了一遍两首诗,在学生的诵读声中结束了这节课。

这节课让我感觉比较成功的地方是,在我的启发引领下,应该说学生对诗的理解比较深刻,也基本体会到了两首脍炙人口的诗篇的语言魅力及诗人高超的写作技巧。但让我困惑的是,这种稍稍有点深度的分析解析方式对于有些学困生却如同天书。那么,随之而来的问题是,这样的课堂处理方式是否恰当?在一个课堂上,如何有效地面向不同层次的学生?

浪 淘 沙 2

依学情 定目标——《浪淘沙》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1个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3,能借助注释,结合图画,展开想象,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黄河磅礴的气势和作者丰富的想象,体会其表达的思想感情。

4,感受诗句的优美,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感。

【教学重点】

理解古诗意思,想象诗中意境,感受黄河气势磅礴,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有感情地诵读。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丰富奇特的想象和用词的生动传神。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一首古诗——《浪淘沙》,作者唐代诗人刘禹锡。他创作的《浪淘沙》共九首。今天我们学习其中的一首。

二,读通读顺。

请大家看着书,自由地朗读古诗,注意把字音读准。 多练读几遍,还可以同位互读。(板书:簸bǒ)

谁来读 请你读!其他同学注意听,他是否把字音读准了。

预设:

师:同学们,他把字音读准了吗

评:你第一个站起来朗读,就能把生字和多音字的字音都读正确,真了不起!不过,我想问一下,曲是多音字还读qǔ你为什么读qū

师:对,你真会学习,根据字义来选择字音。谁还想读

师:同学们,他把字音读准了吗 哪个字音不正确

师:你想再读读吗

评:这一遍,进步真大,把字音都读准了,请坐!谁还想读

评:你把平翘舌"直上"和鼻音"牛\女"都读得正确。

评:你读得很认真。字正腔圆,真好!还有谁想读 来,我们一起读。

三,读懂诗意。

1,同学们把字音都读准了,古诗的意思能读懂吗

行,那就借助注释和插图试着自己说说诗意。有不懂的字词,可以和同位交流。

2,同学们,有哪些字词还不懂吗

预设一:万里沙

为什么理解沙多 你想想"万里"还形容什么 对,"万里沙"不仅告诉我们水里夹带着大量泥沙,其实还告诉我们黄河河流漫长。

预设二:浪淘风簸

谁知道 形容浪怎样 为什么浪大 风大掀起巨浪,浪头很高,波涛汹涌。

预设三:自天涯

"自"什么意思,谁知道 "自"字典里有许多意思,其中有"自己" 也有" 来自".你选择哪一个 "自天涯"的意思呢 好像来自遥远的天边。

3,这些字义理解了,谁能说出诗意呢 可以说一句也可以说整首诗。

黄河弯弯曲曲挟带着泥沙,波涛滚滚好像来自天涯。我想沿着黄河巨浪,直上银河寻访牛郎织女的家。

四,品读想象。

(过渡)诗人站在黄河边,望着滚滚的波涛,他浮想联翩写下这千古佳作。(课件师范读)听了老师的朗读,你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

别急同学们,自己再细细地读诗,想想你眼前会浮现哪些画面 你是从哪些字词中想象到的 在这些字词下做上记号,等会儿和周围同学交流一下。

同学们,诗人用短短四行描绘出生动的画面,你最欣赏其中哪一行诗所描绘的画面呢

你想象到什么 你是从哪些字词中想象到的

预设:

九曲黄河万里沙

九曲 弯—— 蜿蜒曲折 弯曲悠长 像巨龙盘旋

万里沙沙多 长 ——河流漫长 自西向东绵延万里 黄河入海流

师:你想象得真丰富呀!我们似乎身临其境了。我们仿佛来到了黄河边了!

师:再读读这一行,你还想象到什么 这个画面,有谁想补充吗

九曲

师:想读得更好吗 想象一下,"九曲"黄河蜿蜒曲折,怎么读

评:好一个"九曲"读出了黄河曲折悠长的画面。

万里沙

师:想象一下,你站在黄河边,向西望得到头吗 向东呢 再远一点呢 是呀,自西向东绵延万里,怎么读

评:真好一个"万里"你读出了黄河蜿蜒漫长的画面了

九曲 万里沙

师:你想象得真好,把这种想象读进去,读到词的字里行间去。

评:真好!你读出了黄河曲折悠长的画面了 还有谁想读

评:你想象一下,黄河入海流,一眼望不到头,带着这种感觉再读。

师:来,我们一起读,读出你自己的想象。

师:想看一看黄河远景吗 (课件)解说 这就是九曲黄河,从高空俯瞰,如巨龙蜿蜒盘旋。它是中国第二长河,是世界第五大河流,流经九个省和自治区。

黄河多么源远流长啊!(范读)九曲黄河万里沙,来,齐读。

过渡:同学们,欣赏了黄河的远景图,你还欣赏黄河的哪一幅画面

浪淘风簸自天涯

要求:簸浪大\浪高——波涛汹涌 惊涛骇浪 巨浪滔天 一泻千里

(听)奔腾咆哮 震耳欲聋 排山倒海 (感受)气势磅礴,气吞山河

自天涯长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预设 想象简单

师: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浪大。

师:能读出这种画面吗

师:你能把浪读得再大一点吗

评:这一次,你读出了黄河的波涛汹涌。

师:有谁对这个画面还有补充

再读读"浪淘风簸"你仿佛还听到了什么

师:你想象得很生动很形象,能把想象的画面(情景)读出来吗

预设一

评:你的朗读把巨浪滔天的画面展现出来了,真棒!

师:谁再来读一读,让我们感到黄河的涛声震耳欲聋。

预设二

师:你能把浪读得再大一点吗

评:这一遍老师从你读的"浪淘风簸"中似乎看到黄河一浪高过一浪。

师:想象大风掀起万丈巨浪,如万马齐奔浩浩荡荡。谁能把这种气势读出来

师:好,读出了巨浪排山倒海的气势 还有谁能读出黄河奔腾咆哮的气势

师:再读读这一行"浪淘风簸自天涯"你还想象到什么

师:就像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从天上来又流向天际。

预设一

评:你读出了黄河巨浪一泻千里 气吞山河的雄伟气魄。

预设二

师:你"浪淘风簸"一词读出了黄河波涛汹涌的画面,你再想象巨浪滚滚一泻千里好像来自遥远的天边,你再读

师:读得真不错!让我们感到黄河的磅礴气势。请女生读\男生读\全班齐读。

同学们,让我们随着诗人的脚步一同到黄河边去亲临其境吧!(课件)解说:这是黄河源头,发源于青藏高原,经过一段平缓的河流,穿越峡谷 劈开万刃山 波涛滚滚向东流 惊涛骇浪巨浪滔天如千万匹骏马奔腾 多么惊心动魄的气势!多么雄伟壮丽的奇观!来,我们一起读,九曲——

(过渡):我们欣赏了黄河远景和咆哮图,你再读读三四行诗句,你还想象到什么画面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要求:直上——浪大,浪高 牵牛织女家——静谧美好

师:想象得真丰富,如同黄河远上白云间jiàn的感觉。能读出来吗

评:朗读得真有感情。你读出了黄河直上云霄的非凡气魄。

师:想象一下巨浪滚滚直上银河,能读出这种气势吗

评:你读出了黄河直上云霄的非凡气魄。

师:诗人想乘着巨浪扶摇直上去寻访牵牛织女家,谁知道牛郎织女的故事

请你简单地讲述一下(生述)

师:谢谢你为我们讲述。同学们,我们不妨也随诗人的脚步到牵牛织女家去,想象一下你会看到怎样的画面 (生述)

师:男耕女织,互敬互爱多么温馨甜蜜呀! 轻声地读,别让我们打扰他们,谁想读

师:刚才我们想象到牛郎织女的家是那么宁静温馨,想想怎么读 谁来试试 你能像她这样读吗

评:你柔柔的声音把我们带进牛郎织女温馨甜蜜的家。还有谁想读

评:"同到牵牛织女家"读得好,你为什么读得这么轻柔

评:你的朗读让我们仿佛看到牛郎织女美满幸福的生活画面!

师:听你读"牵牛织女家" 读得很温和,很轻柔,我好像也感觉到牵牛织女家是那么安宁美好!

师:来,我们一起读。

五,赏读背诵

(过渡)师:诗人刘禹锡用精练的语言,将现实中汹涌的黄河与想象中静谧的银河相融,这是多么奇伟的想象。

师:还想读吗 请同学们自由练习吟诵全诗,体会古诗的韵味。(练读)

师:同学们,谁想吟诵 (指名读)

师:好,试着像古人那样吟诵古诗,老师给你配上音乐。

评:同学们,他吟诵得怎样

预设

师:谁能评一评 你觉得哪里可以读得更好呢

师:说得好。谁还想评或者有好的建议

师:你评得很好,你能给他不足的地方做个示范吗

评:你读得抑扬顿挫,颇有古人吟诗的风范,还有谁想读

评:你读得荡气回肠,令人回味。

师:谁来像古人那样吟诵古诗,还可以加上动作。

师:古人云:好诗不厌百回读。谁还想吟诵

师:我们男女生合作读怎样 请男生读一二行,女生读三四行。

师:我们一起来读。

六,课外拓展

黄河——伟大的母亲河,民族的摇篮,灿烂文化的发源地,古往今来多少诗人为它吟诵。 同学们,用刚才的感觉自己试着读一读这些描写黄河的诗句。

1,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唐)王之涣《登鹳雀楼》

2,黄河远上白云间jiàn,一片孤城万仞rèn山。(唐)王之涣《凉州词》

3,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留到海不复回。 (唐)李白《 将进酒》

谁来为大家朗读 我们一起来读。

七 总结全课

这节课,我们欣赏了唐代诗人刘禹锡创作的《浪淘沙》.古人用他们的双脚踏遍了祖国山川河流,用饱含深情的语言写下无数千古不朽的名篇。课余请大家收集有关的古诗读一读,去领略中华民族特有的古诗古韵!

板书设计:

浪 淘 沙

qū (唐)刘禹锡

九曲黄河万里沙,

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

同到牵牛织女家。

相关阅读

栏目精选

其他栏目

毕业论文

教学教案

教学计划

学习总结

实践心得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