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案汇总6篇
【精品】科学教案汇总6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科学教案6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科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学习掌握播种技能;在教师的指导下,设计适宜的实验,观察种子的萌发过程;根据研究植物生长变化的需要,确定观察、记录的内容和方法;根据对种子萌发状况的预测,确定本阶段观察的重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树立用事实阐述观点的意识,即科学的实证思想;培养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播种的方法
【教学难点】:长时间坚持管理、观察和记录凤仙花生长变化情况。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小铲、花盆、泥土、凤仙花种子、透明塑料杯、吸水纸等。
【教学过程】:
一、学习播种方法
1、师:“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是播种的好季节。今天,我们来种植凤仙花。怎样种植凤仙花呢?
2、师:请大家看P4页中的“播种方法”。
3、生:阅读P4页中的.“播种方法”。
4、师:指一名学生说说播种的方法。
5、师:播种凤仙花的方法是选种、放土、下种、浇水。
二、关注种子变化
1、师:播种了凤仙花以后做什么?
2、生:说出自己的想法。
3、师:播种了凤仙花以后,我们要关注凤仙花种子的变化。请大家阅读P5页顺数1~10行内容。
4、生:阅读P5页顺数1~10行内容。
5、师:注意观察透明玻璃杯中的种子生长变化情况;注意观察花盆中的凤仙花生长变化情况。
科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
能通过实验探究哪种材料适合做鼓面。
能按照书上的要求制定出制作小乐器的小组计划。
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制作简单的小乐器。能对自己和别人设计、制作的小乐器进行客观的评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在制定小组制作计划的过程中愿意提出自己的想法。
愿意与小组其他成员分工完成小乐器的制作任务
科学知识目标:能说出声音的大小、高低与物体的振动有什么关系。
教学准备
圆口容器、气球、塑料袋、棉布、牛皮纸、橡皮筋或胶带、剪刀等
教学过程
一、引导学生认识书中的各种乐器,并提问:你们认识这些乐器吗?你会弹奏吗?
告诉学生不同的乐器会产生不同的声音并且声音的高低大小也不同
二、活动一:做小鼓。
1、用有圆形口的容器做鼓身,选择不同的材料如橡胶薄膜、塑料薄膜、牛皮纸做鼓面,用橡皮筋和胶带将它绷紧在鼓身上敲击鼓面,仔细听听发出的声音。
以教师演示为主以技能训练为重点
2、提问:敲击不同材料的鼓面发出的声音一样吗?哪种材料更适合做鼓面,为什么?
三、活动三:制作自己的小乐器。
1、让学生先欣赏一些同学做的小乐器。
学生认乐器
学生动手实验
学生讨论
得出结论:声音与材料的性质有关,材料不同乐器演奏的.效果也不同
2、布置制定小组计划
试一试,怎样让自己制作的小乐器发出声音?怎样让小乐器发出高低大小不同的声音?
布置讨论任务:对同学们制作的小乐器进行评价。
四、教师总结全课,制定小组计划。
学生得出结论:声音的大小与物体振动的强弱有关;声音的高低与物体振动的快慢有关。
学生讨论 制定小组计划的过程中提出自己的想法
科学教案 篇3
一、教学目的
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知道杠杆的作用(在什么条件下省力、费力、不省力也不费力),以及杠杆在实际中的应
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归纳概括的能力。
3.使学生体会到自然事物是有规律的,人只有了解了这些规律,才能更好利用自然和改造自
二、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做实验,从实践中领会省力、省距离杠杆的区别,并初步归纳出杠杆中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准备
1.分组实验材料:简单机械实验盒、钩码、镊子、钳子、剪子、起钉锤。
2.演示材料:同分组材料(撬棍应放大一些)、重物。
3.教学课件(杠杆上三点示意图),实验记录表(课本P45放大图)。
三、教学过程
(一)教学引入
出示演示重物、撬棍。
提问:你能利用这根棍子,比较省力地抬起这个重物吗?(指名演示撬重物)
(二)学习新课
1.认识杠杆
(1)分组实验1(用直尺撬砖)。
实验时先让学生用一小拇指抬起砖,然后组装好撬棍用小拇指撬起砖。
(2)讲解。(出示杠杆三点示意图)
当这根棍子,按实行的方法去撬重物时,它就不再是一根普通棍子了。它是一种简单的机械,这种简单的机械叫做杠杆。(板书课题)、在杠杆上有三个着力点。杠杆上被小石头支撑的那一点,叫做支点,杠杆两端围绕支点转动。被重物压的.那一点叫做重点。手对于杠杆用力的那一点叫做力点。(边讲解边在示意图上出示名称)
(3)分组指出杠杆三点位置。
分组组装好撬砖的杠杆,每人在杠杆上指出三点的位置。
2.指导学生认识扛杆的作用
(1)讨论:
通过以上的实验,你知道了杠杆有什么作用(省力)
谈话质疑,使用杠杆是不是一定能省力?有什么情况下才能省力呢?
(2)分组实验2(用直尺橇砖
移动支撑小木块的位置,改变支点位置或改变力点位置,再用小姆指用力压杠杆有什么感觉?
实验后讨论:使用杠杆一定省力吗?什么情况下省力?
(3)分组实验3(杠杆尺定量实验)。
讲解:为了准确地弄清这个问题,我们再来做一个实验。
①出示杠杆尺实验装置。(杠杆尺左2格挂100g钩码,教师手压杠杆尺的右端。)
提问:请同学指出这个杠杆上三点的位置?(个人思考,小组讨论,指名演示)
②分组实验。
按教师演示的方法组装好杠杆后,学生在右侧1~5格处用力,使杠杆平衡,感觉一下用力有什么不同?
(1格处费力,2格处不费力,3~5格处省力。)
③谈话:为了更准确地测定出力的大小和杠杆省力的规律,我们在力点上悬挂钩码使杠杆尺平衡,来测定力的大小。
讲解:距离按格记量,力的大小按钩码数量记量。按表中规定进行实验。
演示1栏填表。
①分组实验(表中2~6栏)。
②汇报实验结果。(填出演示记录表)
(4)讨论。
①6次实验可分成哪三种类型?(个人思考,小组讨论,大组汇报)
实验1、2:支点到重点距离=支点到力点距离
实验3、4:支点到重点距离>支点到力点距离
实验5、6:支点到重点距离<支点到力点距离
②三组实验的结果:
实验1、2:重物(力)=拉力(不省力、不费力)
实验3、4:重物(力)<拉力(费力)
实验5、6:重物(力)>拉力(省力)
③根据以上的分析,谁能找出使用杠杆工作的规律?
讨论后填写思考题。
3.指导学生认识杠杆的应用
(1)分组观察剪子。
思考:剪子是由几个杠杆组成?找出三点的位置。分析剪子工作时力的关系。
(2)分组观察镊子。
思考:镊子是由几个杠杆组成?找出三点的位置。分析镊子工作时力的关系。
(3)你知道还有哪些工具利用杠杆原理设计的?
(三)布置作业
观察哪些装置应用了杠杆原理:分析它的三点,研究它是省力杠杆,还是费力杠杆?
思考:为什么有的工具设计成费力的。
科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对人的一生划分为几个时期进行探究,并且有依据地自行划分人的一生;
2、能够用不同的方法预测自己长大后的身高;
3、能够探究婴幼儿和老年人的生活,写出调查报告。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人的一生大致可以划分为几个时期;2、知道怎样划分人的一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愿意与他人合作交流;2、意识到尊老爱幼是一种美德。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狮身人面像图片;人一生中各个时期的图片;有提示语的记录单。
学生准备:课前问一问自己爸爸妈妈的身高;收集婴幼儿和老年人生活的资料。
教 学 预 设教学生成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同学们,你能说说蚕宝宝的一生是怎样的吗?前两节课我们一起从出生看到了将要经历的青春期,这节课我们再看远一点,看看人的一生又是怎样的。(板书:人生之旅)
2.老师带来了一个故事:斯芬克斯是常见于埃及和希腊的艺术作品和神话的狮身人面怪物,据说,它用缪斯所传授的谜语难人,谁猜不中就要被吃掉。“哪一种动物开始用四条腿走路,后来用两条腿走路,最后用三条腿走路?”奥狄浦斯终于猜中这个谜语,这是人,因为人在婴儿时期匍匐爬行,长大时两脚步行,年迈时拄杖行走。
(二)学习新课
1.划分人的一生
导入:同学们,这里老师带来了一个人不同时期的照片,我们来欣赏一下,请看大屏幕,认识这些照片中的人吗?
提问:(1)看看这几张照片,谁给它们排个顺序?
(2)这些照片组合起来就是一个人的一生。你能给这些照片取个名字吗?人的每个阶段又有哪些特点呢?(观看相关的录像同时教师板书)
婴儿:爬行、说话不清楚、很需要大人照顾……
幼儿:需要大人照顾、需要学习很多东西……
少年:需要大人照顾、有一定的自觉性、能照顾自己……
青年:能做自己的事、独立自主……
中年:独立自主、不需要大人照顾……
老年:行动不便、苍老、需要人照顾……)
(3)小结:人的一生可以大致分成六个阶段:婴儿、幼儿、少年、青年、中年、老年。这是每个人都必须经历的。
2.预测未来的身高
导入:大部分学生都是13岁,想知道未来你能长多高吗?
(1)讲解每种算法的要点:明确预测方法,查表方法;进行预测活动,任选一种进行预测;预测并非绝对,身高受到后天生活的影响,如:环境、锻炼、营养等,鼓励预测不理想的孩子不气馁。先天不足,后天弥补。
(2)统计班级最矮的男生、女生的身高和未来,以及最高的男生、女生的身高和未来身高。
3、周围的婴儿和老人
导入:同学们,你们的周围有婴儿吗?他们的父母是怎样照顾他们的?
你周围有老年人吗?在你眼里,他们是什么样的?我们要注意尊老爱幼,做一个有爱心、有责任心的人。
(三)拓展
导入:同学们,下面请你们拿出你们从出生到现在的照片,还有你们家人的照片,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吧。
1.来随意谈谈你的父母是怎样照顾你们的。你的父母是怎样照顾你的爷爷、奶奶的。
2.请你们想象一下,60年后自己的生活会是怎样?
3.同学们,我们的家人为我们付出了很多,我们该如何来报答他们呢?
4.每一年同一时期和父母合个影,留给未来一份美好的回忆。
体会父母对自己的关心,学会正确对待身边的老年。
(四)小结
结束语:同学们,通过今天这一课,谈谈你的收获与感想吧。最后老师送给你们一句话,关爱他人,就是关爱你自己。
教学评价及反思
执笔教师授课教师总课时数1
备课时间2.17授课时间2.28本课时数1
教学内容1-4踏上健康之路年级六学科科学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够用做统计图的方法统计全班同学的身高;
●能够根据统计图对全班同学的.身高情况作出解释;
●能够对自己的生长发育做出评价。
知识与技能
●知道影响健康的各种因素;
●知道自己的生长发育情况;
●知道可以用做统计图的方法了解事物的状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意识到健康在人体生长发育中的重要作用;
●珍爱生命。
教学准备学生课前收集各种影响健康生活的资料,统计好全班同学的身高。
教 学 预 设教学生成
一、研究数据,制作身高统计图
(一)研究身高规律
1.出示教材第11页上的统计表和统计图,讲述:上面这一张是一组12岁儿童的身高统计表,下面是根据这组数据所做的统计图。
2.谈话: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研究这些数据和相关的统计图,看看大家有什么发现?把你的发现在小组里交流一下。
4.汇报:谁愿意把从这张统计图上了解到的信息告诉大家?
5.小结:是呀,在同一年龄组中,中等身高占多数,矮个和高个差不多一样多,相对较少,分布在两头。
(二)制作班级身高统计图表
1.提问:我们班同学的身高情况是怎样的呢?你们想不想也来制作这样一张统计图?
(1)课前,老师已经让大家统计了我们班同学的身高情况,把统计表拿出来,谁来汇报一下统计结果?
(2)学生汇报统计结果。
2.(教师出示一张空白统计图)谈话:下面就请大家根据课前统计的结果,在这张空白统计图上分别制作我们班的男、女生身高统计图。
3.学生制作统计图,并展示自己制作的班级身高统计图。
4.谈话: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张统计图,看自己处于哪个位置上?和你的同桌交流一下。
二、了解等级价表,进行自我评价
1.谈话:通过刚才的研究,我们已经知道了自己的生长发育在班级中的状况了,下面,我们再来根据书上为我们提供的身高等级评价表,来评价一下自己的生长发育。
2.教师指导学生看表。
3.学生活动:找一找自己的身高在等级表中所处的位置,同时评价一下自己的生长发育情况。
4.学生汇报、评价自己的生长发育在班级中的状况。
5.教师小结: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我国儿童和青少年的生长发育和健康水平有了较大提高。突出表现为生长幅度猛增,促进青春期发育和性发育年龄不断提前。
三、讨论、交流,了解健康生活方式
1.谈话:那么,要想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我们都应该怎样做?
2.学生交流讨论。
3.汇报讨论结果。
4.思考:自己有哪些好的生活方式?还有哪些需要改变的生活方式?
5.小结:我们青少年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关键时期,培养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对提高自身的健康水有着极大的作用。
【说明】虽然教材从个人卫生、营养及膳食卫生、学习卫生、体育锻炼、睡眠情况、电脑使用和科学用脑几方面介绍了“要想有一个健康的身体”的正确做法,但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根据本班实际情况,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开展讨论活动。这样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四、应用拓展,养成良好的习惯
1.谈话: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提问:你能根据今天学到的知识,为自己制作一张健康作息表吗?
3.布置作业:课后继续收集有关影响身体生长发育的其他资料,与同学交流。
科学教案 篇5
一、鼓励同学敢问。 我认为教师首先应从教育观念上更新,采取更适合同学发挥主体性的教学模式,虽然《科学》这门课对于同学来说有的内容同学易懂也爱学,可有的离他们很远他们不懂就不爱学,这就要我们为同学营造一种和谐的宽松气氛,让同学敢想敢问敢于表达的真情实感。使同学感到教师与同学平等相处,一起探索,研究。若同学提出的问题与教学内容相差甚远或问题提不到要害处,教师要先给予积极鼓励,赞扬他敢于提问的勇气,而后再给予点拨和启发,让他们带着成绩感体面地坐下。
二、引导同学会问。 同学不会提问,是因为他们不知从哪入手,不知提什么样的问题。起始阶段,教师应注意通过示范提问,向同学展示发现问题的思维过程,使同学受到启迪,有法可循。当然,在示范提问的基础上,教师还应注意启发引导,让同学尝试提问。
1.从课题上质疑 教材中许多课文的课题都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引导同学针对课题提出问题,既有利于探究和理解,又能培养同学的质疑能力。
2.从课题的重点,难点处质疑 对课题重点、难点的质疑,既有利于同学深入探究本课主题,同时,也有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围绕这一课题进行教学。 应鼓励同学多通过实验去发现,他们在判断吸水性还用到了挤、甩的方法来比较,如把相同纸、木材、塑料、金属都通过挤,能发现纸轻轻一挤就能挤出,再将剩下的3种资料都通过甩,通过观察被甩出的水量能发现木材中被甩出得最多,而塑料与金属通过我们目前现有的'方法与观察工具无法比较谁的吸水量大,只能将两者都归类于吸水性最弱。
3、从矛盾之处质疑有些课文中有看似矛盾之处,那正是编者匠心独具所在。从而悟出道理,提高认识。同学只要拿到了实验资料,就会想尽一切方法去进行观察,他们在观察白纸时,不只用肉眼观察,还通过放大镜,还比较了干的纸与被水浸湿的纸的区别,分别用了自身的语言来描述观察到的特点。书本上是先讲了古代造纸术,再由同学来造一张纸,而我们在实际教学中能不能先让同学来动手做,让同学在动手中来发现问题,再回过头来结合古代造纸术,看看两者之间的联系。
科学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摆的摆动快慢与摆长有关,同一个摆,摆长越长摆动越慢,摆长越短摆动越快。
过程与方法:在真实情境中研究摆长如何影响摆的快慢;在不断尝试中,调制出每分钟摆动30次的钟摆。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细心观察和准确测量的重要性;体会制作钟摆的乐趣。
【教学重点】在真实情境中研究摆长如何影响摆的快慢。
【教学难点】调制出每分钟摆动30次的钟摆。
【教学准备】学生自带计时表(小组)、铁架台、棉线、一根宽1厘米长30厘米的.木条、稍大金属片。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复习上节课内容,摆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
2、阅读课本P62上图和文字,并作出预测。师出示上节课的实验单摆再次演示。
3、小结:摆长不等同与绳长。
二、摆长怎样影响摆动次数:
1、师出示金属圆片,问:假如把它固定到木条上,这个摆的摆动快慢会变化吗?为什么?
2、学生小组实验,把金属片固定在底部,三次实验记录15秒内摆动的次数。记录表见课本P62。
3、反馈数据。
4、思考:我们观察到了什么变化?怎样解释这种变化呢?
5、师问:金属圆片在木条上固定的位置不同,对摆的快慢有影响吗?
6、小组三次实验并记录金属片挂在上、中、下处时,15秒内摆动的次数。
7、反馈数据。
8、解释变化原因并小结。
三、做个钟摆:
1、提出要求:利用刚才的材料,我们能做一个每分钟正好摆动30次的钟摆吗?
2、板书课题:做一个钟摆。
3、小组尝试调整制作。
4、请成功的小组展示钟摆。板书设计:
做一个钟摆摆的摆动快慢与摆长有关,长则慢,短则快。
每分钟摆动30次教学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