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热门15篇)
(经典)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5篇
作为一名老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
教学目标
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会进行计算,学会检查,并提高准确率。
教学重点
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解决问题。
1、哪种要便宜。
出示书本上的两幅图,让学生看懂图意。
第一幅图:如果把2千克的大瓶作为标准,那么小瓶的要达到大瓶的'数量,需要乘4,所以价钱也乘4。如果把小瓶的作标准,那么大瓶装的买500克,只需要除以4,价钱也除以4。
第二幅:判断哪种油便宜。先让学生思考,再讨论。
二、计算。
让学生把这些题做在2号本上,教师批改后,再针对学生的情况,有针对性地出一些题让学生练习。
三、解决问题。
出示题目和图片:有96位客人用餐,可以怎么样安排桌子?
合理地安排桌子,要让客人都有座位,桌子上又没有空位。
鼓励学生寻找不同的安排方法,如8张圆桌,2张方桌;4张圆桌,7张方桌。
四、递等式计算。
也要求学生做在2号本上,独立完成。
五、解决问题。
出示题目:小明星期天想帮妈妈做事情,下面是小明做每件事所需要时间:
用洗衣机洗衣服30分,扫地5分
擦家具20分,晾衣服5分
怎么样做得快?至少要花多少分?
教师引导学生用洗衣机洗衣服的同时,先后做扫地、擦家具两件事,共用25分,最后晾衣服5分,最后晾衣服5分,所以至少要花35分。
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2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及几百几十数的口算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的计算。
2、 进一步体验除法的意义,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
掌握口算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能够迅速正确的计算
教学方法:
探索法、练习法
教学过程:
教师的教学设计:
学生的`活动教学反思:
一、复习
口算练习,一位数除整十整百数。
二、新授
1、 出示挂图,引导学生看图,渗透环保教育。提出问题:可以分多少组?
2、 将学生列的算式及方法板书。并用全班学生一起复述,使每个学生弄白算法。
3、 将答案完成在书上。
4、 完成试一试第1~2题。
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
第2题先说说用什么方法作,然后由学生完成。
三、练习。
完成P11 1~3题
第一题,学生独立完成
做完后交流算法。
第2题:先让学生看图,明白图意,然后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第3题:先让学生看图,明白图意,然后根据问题选择有用的数字信息。
四、课堂小结
说说这节课学了什么?自己学得怎样?
学生听算,做完后交流。
学生看图,从图中获得数学信息。
学生独立思考列出算式,探究算法,与同伴进行交流。
独立完成。
集体订正,交流算法。
从图中获得信息,然后独立完成。
学生自己完成,个别学生给于适当辅导。
学生互评,自评。
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面积单位间简单的换算方法,熟练地进行换算。
2、培养学生类推和逆向思维的能力。
3、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熟悉面积单位间的进率,熟练地进行换算。
教学难点:熟悉面积单位间的.进率,熟练地进行换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填空
1米=( )分米1分米=( )厘米
1平方米=( )平方分米1平方分米=( )平方厘米
二、新授
1、教学例3
(1)例3、 一块正方形水泥砖,砖的面积是25平方分米,合多少平方厘米?
教师提问:平方分米和平方厘米哪个大?
1平方分米等于多少平方厘米?
25平方分米是多少个100平方厘米?
教师板书:25平方分米=2500平方厘米
2、教学例4
(1)例4、 根据量得的长和宽算出桌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合多少平方分米?
教师提问:怎样计算桌面的面积?
根据是什么?(长方形的面积公式)
教师板书: 120×55=6600(平方厘米)
平方厘米和平方分米哪个大?
多少平方厘米是1平方分米?
6600平方厘米里包含几个100平方厘米?
66平方分米等于多少平方厘米,怎样想?
3、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你发现在进行面积单位换算时,首先要分清什么?在换算时有什么规律?
三、巩固练习
1、填空
(1)3800平方厘米=( )平方分米
(2)400厘米=( )分米=()厘米
(3)4200平方分米=()平方米
(4)17平方米=()平方分米
(5)29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6)9800平方厘米=( )平方分米
2、一张写字台的台面长是13分米,宽是6分米。他的面积是多少?合多少平方厘米?
3、一条人行道长20米,宽4米。面积是多少?合多少平方分米?用面积是25平方分米的水泥砖铺地,需要这样的水泥砖几块?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收获?在进行面积单位换算时有什么规律?
五、课后作业
练习二十八 6、7、8
六、板书设计
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4
教学目标:
1.巩固用一位数除的口算、估算的方法,提高计算能力,会用除法估算和
口算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
2能根据倍的意义,解决有关倍数关系的实际问题。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
巩固用一位数除的`口算、估算方法。
教学难点:
正确合理地进行除法估算;正确解决有关倍数关系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前两节课我们分别学习了除数是一位数除法的口算和估算,这节课我们专门来进行有关练习,来进一步巩固除法口算和估算的方法,另外还要用口算或估算
的办法解决实际问题,看谁最有收获。
二、组织练习
1、专项练习
(1)口算
第一组:
30÷3400÷29000÷3
60÷2800÷45000÷5
学生先口算,再从各列中任选一个算式说说口算方法。
第二组:
16÷2=30÷5=21÷7=
160÷2=300÷5=210÷7=
1600÷2=3000÷5=2100÷7=
第三组
6÷2=8÷4=9÷3=
72÷9=36÷6=32÷8=
先口算,再观察每列中三道算式,说说有什么发现;比一比第一、第二列,说说有什么变化,为什么?
(2)估算
第一组:
71÷8181÷2359÷6
440÷9138÷7323÷4
先独立估算,有困难的可以找老师帮忙,或把难题直接写到黑板上。集体交流,如果出现不同的方法,只要合理都予以肯定。
第二组:用你喜欢的方法估一估。
125÷2297÷4378÷5435÷7469÷8194÷6
学生练习后交流。
2、解决问题
(1)教科书第17页第4题。
学生读题后问:本题你准备用什么方法解决,可以用哪种计算?(口算、估算)
指名板演,集体校对。
(2)教科书第18页第6题。
学生独立填写空格后,交流各自的想法。
小结:有关倍数关系的问题中,求一倍数的要用除法去计算。
(3)第18页第7题。
有几种解决问题的方法?
你会计算56÷4和64÷4吗?我们后面将学习他们。
(4)挑战题:a第18页第8题。
B找规律填数
481632()
24381279()
25112347(),824123618()
三、课堂小结
今天你又有什么收获?你现在是怎样看待除法口算、除法估算的?
四、作业布置
完成《课堂作业本》第9页。
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5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景,进一步体会三位数乘一位数乘法的意义。
2.进一步理解并掌握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能准确地、比较熟练地计算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乘法。
3.初步体会所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教师出示:
421×4=
726×7=
285×4=
561×2=
478×4=
要求学生计算出这些算式结果,并说一说计算方法。
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板书课题。
二、进行新课
1.教学例2
这是我们在前一节课学过的内容,但前一节课只算了买3个微波炉要用多少钱。这里还有这么多的'商品呢?你能看图提出一些数学问题来大家解决吗?
下面请同学们翻开书第29页看着第4题,请你帮助这些小动物判断一下,它们的计算究竟对不对?如果有错,错在什么地方?又该怎样克服呢?
2.教学练习五第5题
(1)让学生在书上计算出结果,抽一个学生的作业在视频展示台上展出,集体订正。
三、巩固练习
(1)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五第3题。完成后集体订正。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五第7题。
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6
一、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面积》第一课时70-74页。
二、 教学目标:
1.结合实例通过摸一摸、比一比等活动,使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初步建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正确表象。
2. 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引进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3. 培养学生细心观察、比较、分析、概括及动手操作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使学生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掌握常用的面积单位并建立正确的表象。
教学难点: 在操作中体会引进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四、教具、学具:
教具:多媒体课件;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教具。两张大小不同的白纸。
学具:每小组一份面积相近但形状不同的两张长方形彩色卡纸;大小不同的正方形、长方形、圆形、正三角形纸片若干;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的学具。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师:我们进行涂色比赛怎么样?男生一组、女生一组,每组各选一位代表参加比赛,谁先全部涂完就代表哪组获胜。(老师出示两张大小不同的白纸,故意给男生一张大白纸,给女生一张很小的白纸)。下面开始比赛!
这时男同学纷纷喊出:老师这样不公平!我们的这张纸大,女生的那张纸小。
师:对,要想公平的比赛必须在相同的条件下进行。由于这两张纸面大小不同,只能终止现在的比赛。下面用手摸一摸纸的表面。还有那些物体有面,他们的表面的大小是否一样?我们继续研究这些问题。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认识面积,理解含义。
(1)、通过物体表面感知面积
①、 指一指:我们身边有很多物体,比如文具盒、黑板,幕布、书本、课桌等等,它们的表面在哪?
②、 摸一摸:摸一摸数学书的上面,再来摸一摸文具盒的上面,有什么感觉?
③、 比一比:数学书的上面 和 文具盒的上面 ,那个面大?怎样比较的?(观察法、重叠法)
④、再来摸一摸、比一比练习本的面和课桌的面那个小?
⑤、黑板的表面和和刚才我们摸的物体的表面相比怎样?
⑥、刚才通过观察和重叠的方法比较物体的表面是有大有小的,我们把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板书: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⑦、 运用“面积”说一说:黑板的表面比课桌的表面大,现在还可以怎么说?
(2)通过封闭图形认识面积。
① . 想一想:我们以前学过那些平面图形?生汇报
②课件展示平面图形:大小不同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 你能看出长方形和正方形哪个图形大?圆形和三角形相比那个大?圆形和正方形呢?(圆形和正方形用观察法不容易看出,可利用课件动画演示重叠法比较它们的大小。)
③像这种周围都是封闭着的图形叫封闭图形,这些封闭图形的大小也叫他们的面积。(板书:封闭图形)
(3)归纳面积的概念: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面积;封闭图形的大小也叫做面积。谁能把这两方面概括起来,说说什么是面积? 小结:物体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板书)
[设计意图: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建构不是教师传授的结果,而是通过亲身经历,通过与学习环境的交互作用来实现的。“面”是什么?说不清,道不明,但只要动手 “指一指”、“摸一摸”、“比一比”,学生就能做到心中有数了。在大量直观、实践、体验活动中,学生能实实在在的感受到“面”是什么,进而归纳出面积的含义。]
2、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1)、 课件出示:两个面积接近但形状不同的长方形。
思考:用什么方法可以比出哪块面积小一些?为什么?
(学生经过观察、重叠、割补都无法比较,这时激发认知冲突,怎么办?)
(2)、 提供学具(长方形、圆片、正方形、正三角形纸片及绿色长方形、红色长方形卡纸),动手摆一摆,看能不能比较出这两张彩纸的大小,请同学们看清操作要求。
(3)、课件展示:
操作要求:
① 四人小组中每两人选一个长方形彩纸,然后任选一种图片,在长方形上拼摆。
② 摆完后小组交流两张彩纸的比较结果。
③ 遇到困难时,可在小组内寻求帮助。
(4)、 学生操作,师巡视指导。
因提供的每种图片均不够摆满整个图形,操作中必然出现矛盾:图片不够怎么办?在这里可能出现两种情况:
①小组内合作使用图片,把长方形摆满。
②先用图片摆出长方形的长,再摆出宽,计算大小。
(5)、学生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汇报:
组1:我们组选择的是长方形纸片,绿色卡纸是一行摆6个,摆2行;红色卡纸是一行摆3个,摆3行。结果红色长方形小一些。
组2:我们组选择的是正方形纸片,绿色卡纸一行摆了12个,摆2行;红色卡纸一行摆6个,摆3行。结果也比较出红色长方形小。
组3:我们选择了圆形纸片,发现摆的圆片之间有缝隙,无法比较 组4我们组选择的是正三角形纸片,也比较出红色长方形小。但是太麻烦!
师:谁还有不同的摆法?
(6)师生共同总结:操作中发现:选择的图形不同,拼摆的结果也不相同;圆片有缝隙,不准确;正方形、长方形和正三角形能测量出结果,比较起来,正方形更方便。
师:我们还发现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时,应注意什么?(选择相同的图形)
(7)、小结:比较两个图形的面积大小,要用形状大小都相同的图形,也就是要用统一的标准,这个统一的标准就是面积单位,(板书:面积单位)
(8)、像刚才我们用的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等图形都可以看成一个面积单位,刚才绿色卡纸上面摆了24个小正方形,就说明这张绿色卡纸的面积就有24个这样的面积单位。
人们为了方便,就选择正方形作为面积单位。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中,通过对两个面积相近但形状不同的长方形比较,激发认知冲突后,我提供学具,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学生经历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认识用正方形表示面积单位的过程。]
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7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能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能利用直观教具正确地用分数表示相关的数。
2、能利用分数知识将低级单位的`长度、钱币换算成高级单位,并用十分之几的分数表示,为下面认识小数打下基础。
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
600÷3320÷4690÷3720÷9
60×40×7889+2572-56
80×6080+6015×616×5
二、在下图中涂上分数所表示地部分。
3/4
2/3
三、巩固练习
1、做“想想做做”第6题
2、做“想想做做”第7题
提问:为什么第一个括号填写1/10,第二个括号填7/10?
教师在线段上再任意表上几个括号。
3、做“想想做做”的第8题
出示放大图。
这把尺总长是几厘米?也是几分米?看着直尺说一说1厘米是1分米的几分之几?为什么?也就是几分之几分米?3厘米和7厘米呢?
4、做“想想做做”第9题。
5、做“想想做做”第10题
6、做“想想做做”第11题
四、全课。
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8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计算过程。
2、初步学会乘法竖式的书写格式,了解竖式每一步计算的含义。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和积极的学习态度,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会乘法竖式的书写格式,掌握计算方法。
难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出示主题图)
师:元旦到了。小明、小华和小英正在用彩笔画画,准备布置“迎接元旦”专刊。他们要用美丽鲜艳的彩色图画歌颂伟大的祖国,迎接新年的到来。从这幅图画中,你能提出哪些用乘法计算的数学问题呢?引导学生提出:他们每人都有一盒彩笔,每盒12枝。他们一共有多少枝彩笔呢?
先请同学们估算一下,3盒大约有多少枝彩笔?
教师提问:如果我们要知道准确的枝数,该怎么办呢?
小精灵问了:怎样算一共有多少枝彩笔?
二、探讨交流
请同学们说一说:
(1)用什么方法计算?怎么列式?
(2)12×3表示什么意思?
(3)这道题与我们以前学过的乘法计算有什么不同?
教师提问:这道题该怎样算呢?
让小组内每个同学先思考3分钟,在纸上算算看,能不能算出来。也可以摆出小棒(或其他学具)或画画图等。如果能想出几种算法的,就把几种算法都写出来。
完以后,在小组里交流,把自己的算法说给同组的其他同学听。小组长归纳一下本小组一共想出了哪几种算法。这时教师巡回了解各组的情况,尤其要鼓励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积极参与小组的活动。
全班汇报。由各小组的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自己小组的各种算法,教师将其板演在黑板上。
三、分类评价
教师提出要求:现在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种算法,我们能不能把这些算法分分类,看看一共有几种思路。
四、介绍竖式
从刚才议论的结果来看,用数的分解组成方法来算比较简便。那么我们能不能把这三个算式像加法竖式那样合并成一个竖式呢?下面就请大家打开课本第74页看看小英是怎样列出乘法竖式的。
先出示有部分积相加的竖式,再出示简便竖式,并说明为什么可以写成简便竖式。
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做一做”的三题,教师巡视了解情况。如有发现错误,指导订正。
五、巩固练习。
学生完成练习十六的作业。每道题先让学生估算,然后再用竖式计算。
第1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后,说说为什么是用乘法计算。
第2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后,同桌互相检查并说说自己是怎么算的。
第3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后,再交流这道题有哪几种算法。
六、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在笔算时你认为要注意什么?
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9
教学目标:
1.在观察、比较、沟通等活动中理解乘法验算除法的方法。
2.能正确运用乘法对整除与带余数的除法进行验算。
3.培养良好的验算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让学生经历观察、填写、思考等学生活动,感知乘、除法的关系。初步感受可以用乘法来验算除法。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 .听算20题。
2.通过观察比较初步得出验算方法。
出示:18X6=108
46X7+3=325
3.比较一下,上下两个算式之间有什么联系?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根据学生得结论教帅板书:商X除数二被乘数
商X除数+余数二被乘数
二、新授
1.验证用乘法验算除法的方法。
指板书问:是这样吗?我们来验证一下:出示例4。
教帅巡视指导。
你们验证的结果怎样?
2.验证带余数除法的方法。
你是怎样验算的?还有不同的方法吗?
教帅要鼓励学生创新,除数商的一种还可以:
100 — 2 = 98
984-7=14
3.小结。通过上面题目的联系,请同学们说说除法验算的`方法和验算时要注意的问题。
三、练习
1.课本第25页做一?做。你们验算了吗?我们要养成自觉验算的良好习惯。
2.课本第26页第3题。
你们打算用什么方法把它分成题目要求的这两类?
一般学生:算出结果再分类。
好学生:看末尾。如果是。或5能被5整除,没有余数,反之带余数。
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0
教学 目标
1.通过“旅游中的数学”的活动,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在解决如何合理“租车”的活动中,渗透列表解决问题的策略。
3.通过设计“旅游计划”,提高收集数据与处理数据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在解决合理“租车”的活动中,渗透列表解决问题的策略。
难点:在解决合理“租车”的活动中,渗透列表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准备:课件
课时安排:2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课前老师要求同学们收集一些有关黑鱼湖的信息,有收获吗?你们从哪里获得的?(学生发言)老师从上也收集到了一组黑鱼湖的图片资料,请看大屏幕。(多媒体播放黑鱼湖的风景图片,并配以文字说明)
我们大庆的黑鱼湖美吗?今日的黑鱼湖以她的恬静、秀美、张开臂膀,欢迎四海宾朋!(课件播放声音“黑鱼湖欢迎您!”)同学们想去吗?什么时候去?(五一)好!我们就五一去,去一天时间,早上去,下午返回。
可在去黑鱼湖之前我们应干什么?预案中都应包括哪些内容?(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利用课件随机出示。
时 间 安 排
活 动 安 排
上 午
中 午
下 午
二、指导实践
怎样才能高效完成准备工作?(分工)请同学们注意听安排,一、二小组负责制定日程,三、四小组负责选择食品,五、六小组负责制定租车,最后我们一起来算一算所需的费用。这样安排同学们能接受吗?大家既有分工又有合作,最重要的是要懂得竞争,我们要在同一任务的两个小组间选择一个最佳。
1、在制定日程安排时要综合考虑到哪些因素?(学生自由发言)老师可以一个信息:从学校开车到灜湖需要50分钟,请同学们将具体的活动安排填在这张工作纸上:(课件出示)
2、在购买食品之前应先做好哪些准备工作?(调查同学们都爱吃什么食品,统计出吃每种食品的有多少人,每种食品的单价)全班按63人计算,请三、四小组同学根据事先调查结果将购物填在下表中,(课件出示)计算过程中同学们可以使用计算器。
教学工作纸二
--------超市食品价目表
品 名
单价(元)
数 量
总 价
合 计
/
/
3、在制定租车时尽量想到什么?(每个人都有座,而且经济合理)还应调查些什么?(去黑鱼湖有哪几种车型,每种车的费用)你们调查了吗?全班学生按63人,请五、六小组将租车填在下表中,(课件出示)计算过程中必要时可用计算器。
教学工作纸三
大巴车租金100元 限坐30人
中巴车 租金60元 限坐22人
小巴车 租金40元 限坐15人
一:
二:
三:
四:
4、各小组明白自己责任了吗?发工作纸。
三、解决问题
各小组合作完成,教师巡视指导。
四、交流
1、我们一看一、二小组制定的日程安排,先有请一组的`代表上台展示并解说,(师生共同优化)下面有请二组代表上台展示,(师生共同优化)在此基础上,师生评选出一个最合理的日程安排。
2、三、四小组的代表请你们上台来展示你们所做的购物,有请!你们完全采用了事先调查结果吗?为什么?(有些食品不适合外出携带)有些食品为什么买这么多?不买这么多行吗?为什么?(师生共同优化,并评选出一个最佳的购物)
3、有请五、六小组代表上台展示他们所制定的租车,(由学生评选出一个最佳)你们认为这个有没有不足?(只想到63个学生的座位,没有考虑到还有两个老师)从中你有什么感悟?(想问题要周全)
4、还有哪个没有解决?(所需费用)怎样估算每人所需的费用?(学生自由发言)实际支出会比这个多还是少呢?为什么?
五、活动反思
1、本节课我们学习有哪方面的数学知识?课前我们都做了哪些数学实践?解决问题时都综合运用了哪些知识?
2、学习过程中你有什么感悟?
六、活动欣赏
播放一组黑鱼湖图片,我们家乡美吗?你们热爱自己的家乡吗?哪以后怎么办?
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1
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结合实例使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
2、能力目标:
认识常用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初步形成这些单位实际大小的观念。
3、情感目标:
学习选用观察、重叠、数面积单位以及估测等方法比较面积的大小。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动手操作的能力,以及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难点:
形成正确的“面积单位”概念。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学具,长方形、正方形纸片若干,相片一张,药盒、树叶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创设情境:幼儿园要举行涂色比赛,请你帮帮聪聪小朋友,他该选哪张纸?(出示三张大小不一的纸片),说说你的理由。
2、提问:你所说的“大”是指纸片的什么大?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物体表面的大小。
(1)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会接触到很多物体,请大家看一看放在你们面前的有哪些物体?
(课桌、铅笔盒、课本、练习本、药盒、树叶)
(2)请同学们摸摸自己课桌的面,再摸摸课本、练习本等物体的面。
(3)课桌面、作业本面、树叶面这些都是物体的表面。(板书:物体表面)
(4)物体都有它的表面,谁还能举例说说哪是物体的表面?
(5)比一比,课桌和黑板的表面哪个大,哪个小?桌面和书的封面哪个大,哪个小?练习本的表面和药盒的表面哪个大,哪个小?你怎么知道的?(板书:观察)
(5)(出示两片叶子)谁能摸摸他们的`表面在哪?比一比,哪片叶子的表面比较大?你怎么比的?(板书:重叠)
(6)刚才我们用观察和重叠方法,知道物体的表面有大有小。(板书:大小)
2、平面图形的大小。
(1)(出示长方形、正方形、圆形)这些都是平面封闭图形,(板书:封闭图形)
(2)这些平面封闭图形一样大吗?
(3)他们的大小指的是他们的哪部分?(指名学生摸)
(4)明确:平面图形也有大有小。3、概括面积含义。
(1)根据板书整理概念: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整理完成面积概念板书)
(让学生理解这个概念所包含的两个方面,也可以分开解释为:物体表面比较大就说他的面积比较大,物体表面比较小就说他的面积比较小;平面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平面封闭图形的面积。)
(2)谁能说说什么是面积?指名说一说,同桌互相说一说。
(3)阅读课本概念。
4、认识面积单位。
(1)设疑:(出示两个长宽各异但面积相同的长方形),让学生体会用观察、重叠的方法难以比较他们的大小。
(2)数格比较大小(将两个长方形背面展示出来,他们的背面画有相同的方格)谁的面积大?为什么?
(3)同一格子标准:(发给三名学生每人一个画好格子的长方形,让他们各自背对同学数出格子数,并告诉大家他们各自手中长方形内的格子个数)
谁手里的长方形面积大?为什么?(展示各自手中图形)你们发现了什么?
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要使用统一的标准。国际上规定这个统一的标准叫做面积单位。(板书:面积单位)
(4)认识面积单位。带着问题自学课本73页:
①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②说说每个面积单位的大小是怎么规定的?(完成板书: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分米;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米)
(5)汇报学习收获,得出三个常用面积单位的规定,形成大小概念。①各自比比,哪个手指甲的面积接近1平方厘米?
②同桌互相比划1平方分米的大小。
③出示1平方米的纸,估计一下能站上多少个同学?
④找一找,在我们周围那些物体的表面大约是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完成课本第74页“做一做”。
2、完成课本练习十八第1、2题。
3、给下面物体的面积选用合适的面积单位。数学书封面___操场___黑板___教室门___邮票___文具盒___
四、整理回顾,反思提升: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让学生说一说,比划一下)2、先观察、欣赏75页数学游戏:图案设计大赛。
3、课后作业:设计比赛:你还能拼摆出更多、更新颖有趣的图形吗?
要求:(1)图案面积都是5平方厘米。(2)给自己设计的图案起个名字。
五、课堂作业:
1、填空:
(1)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___。
(2)常用的面积单位有:___、___和___。
2、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单位名称。
教室面积大约是48___书签面积约有60___手帕面积4___球场面积400___
一台电视机的屏幕是20___一扇门的面积约是2___
一枚5角硬币面积大约15___
上海市的面积大约是6340___
3、选一选。
(1)___的面积最接近1平方分米。①指甲②粉笔盒底面③课本封面④方凳面
(2)度量操场的面积应选用___作单位。①平方厘米②平方米③平方分米
4、判断对错。
(1)课桌面的面积约36平方分米。___
(2)床的面积约4平方厘米。___
(3)方桌的桌面大约有1平方米。___
5、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拼成下面的图形,数一数,他们的面积各是多少?
___平方厘米___平方厘米___平方厘米
6、下面三个图形中,哪两个图形的面积相等?请把面积相等的两个图形涂上颜色。
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2
教学内容:
笔算小数的减法, P96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掌握小数减法的计算方法。
2、通过对比小数减法与整数减法的相同点以加深学生对小数减法的理解。
教学重点:
掌握小数的减法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1、复习小数加法
0.37 + 0.58 10.9 + 7.8
2、重点复习小数加法的计算法则。
二、新课:
1、组织学生自学P96页例4。从例4中你学到了什么?从1.2-0.6=0.6的竖式计算中你发现了什么秘密?它与小数加法比较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你能说一说小数减法的计算方法吗?(留时间让学生议论。)
2、结小数的'减法的计算方法。(略)
3、设计情景,提出问题,巩固小数减法的计算。
出数据信息
尺子 铅笔 作文本 图画本 笔盒 彩色笔
0.80元 0.50元 1.20元 0.60元 9.67元 12.40元
师:根据以上的商品价格,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并解决它。
4、回顾对比:
小数减法计算与整数减法计算有什么不同?
小数减法计算与小数加法计算有什么相同点和什么不同点?
三、小组活动,巩固计算,提高计算能力。
说明:1、两人一组。每人说出一个小数。两人同时写竖式计算,比一比谁算得又对又快。在规定的时间内,计算题目多者为胜。
四、练习作业。
1、完成课本P97页第1、2题
2、课后实践作业:P97页第3题。
五、教学反思
这节课我让学生知道计算小数加减法要注意,相同数位对齐,小数点对齐,从低位算起等,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合作成功的喜悦,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第5课时
教学内容:
小数加、减法混合练习,课本P97~~P98第4~~6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进一步会计算比较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2、使学生能形成比较正确、熟练的计算技能。
教学重点:
熟练小数加、减法混合计算的技能技巧。
教学过程:
一、口算练习。
4.6 + 5.4 0.6 + 0.80.36 + 0.4
0.9 – 0.7 0.8 – 0.41 – 0.6
老师小结口算情况。
二、练习笔算小数加、减法。
1、完成P97 第4题和P98 第6题。
2、评讲时突出两个带小数相减,且小数部分只有一位,十分位上的数不够减,要从整数部分的个位退一的计算方法,作为重点评讲。(学生如出现错误,结合评讲)
三、练习有关小数加减法的文字题。
1、讨论:以下两题应该怎样列式计算。
(1)0.95比0.58多多少?
(2)已知甲数是7.4,它比乙数多1.3,乙数是几?
学生列式计算后,老师进行简单小结:第(1)小题是比较两数大小,相差多少?可用减法计算,列式计算 0.95 - 0.58 = 0.37 ;第(2)小题已知甲数是7.4,它比乙数多1.3,乙数是多少?(也就是乙数比甲数少1.3,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是多少?)用减法计算:即7.4 – 1.3 = 6.1,做这类文字题一定要弄清楚谁与谁比,谁大谁小,求大数还是求小数,要分析题中两数关系,然后选择正确的算法进行解答。
四、练习有关小数加减法的应用题。(根据学生情况适当加深练习,补充题略)
教学反思
遵循知识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的原则,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联系实际,注意通过直观帮助学生获得感性认识,根据学生实际和教材内容,选用的主要教学方式方法是直观演示为主,引导学生亲自操作、观察思维、自学讨论,多种方法有机配合使用。
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3
新学期开始了,为了进一步贯彻实施课程改革,让学生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掌握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制定本学期数学教学计划如下:
一、学生情况分析:
三年级一班共有61名学生。同学们基本上对学习和常规等各方面的习惯转入正规。大部分学生在课堂只停留在认真、专心听,缺少主动参与的意识和习惯。所以本学期针对这些特点,在数学课要不但上的内容丰富多采,形式多样,富有吸引力;而且还要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身在其中,才能坚定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增强学生的意志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小数的初步认识,位置与方向,面积,年、月、日,简单的数据分析和平均数,用数学解决问题,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面积以及简单的数据分析和平均数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在数与计算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以及小数的初步认识。这部分乘、除法计算仍然是小学生应该掌握和形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进一步学习计算的重要基础。
从本册开始引入小数的初步认识,内容比较简单,此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或用到有关小数的知识和问题,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可以扩大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范围,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使学生初步学会用简单的小数进行表达和交流,进一步发展数感,并为进一步系统学习小数及小数四则运算做好铺垫。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位置与方向和面积两个单元,这是本册教材的另两个重点教学内容,为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供了丰富的素材。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让学生初步形成辨认方向、表达与交流物体所在的方向的能力等。通过现实的教学活动,让学生获得探究学习的经历,探索并体会引进统一的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认识面积单位,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进一步促进空间观念的发展。
在量的计量方面,本册教材进一步扩大计量知识的范围,除了面积单位的认识外,还安排了认识较大的时间单位年、月、日及24时计时法。这些内容的教学可以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时间观念,并通实际操作与具体体验,培养学生估计面积大小和时间长短的意识和能力。
在统计知识方面,本册教材让学生初步学习简单的数据分析和平均数。教材向学生介绍了两种不同形式的条形统计图,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学习看这两种统计图,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通过学习平均数的含义和简单的求平均烽的方法,初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实际应用,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在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教材一方面安排了一个单元,专门教学用所学的乘除法计算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另一方面,安排了“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学习简单的集合思想和等量代换思想,并能应用集合和等量代换的思想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培养他们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发现、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三、课标对本册教材的教学要求
1、会笔算一位数除多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会进行相应的乘、除法估算和验算。
2、会口算一位数除商是整十、整百、整千的数,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每位乘积不满十)。
3、初步认识简单的小数(小数部分不超过两位),初步知道小数的含义,会读、写小数,初步认识小数的大小,会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
4、认识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西南八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会看简单的路线图,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5、认识面积的含义,能用自选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体会并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平方千米、公顷),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会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并能估计给定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6、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知道各月以及全年的天数;知道24时计时法,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
7、了解不同形式的条形统计图,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是整数);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8、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本学期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及奋斗目标
1、教学重点和难点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面积以及简单的数据分析和平均数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位置与方向和面积两个单元,是本册教材的另两个重点教学内容。
2、奋斗目标
1、在教师的指导下能从实际生活和现实情境中收集信息、组合信息,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从而发展数学应用意识。
2、在教师的鼓励和指导下,能积极地参加观察、操作、探索、交流等数学活动,对与数学有关的身边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对学习内容和学习活动感兴趣,有学好数学的愿望。
五、课时安排
(一)、位置与方向(5课时)
(二)、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13课时)
1、口算除法3课时左右
2、笔算除法9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 1课时
(三)、统计(4课时)
1、简单的数据分析2课时左右
2、平均数2课时左右
(四)、年、月、日(5课时)
制作年历1课时
(五)、两位数乘两位数(8课时)
1、口算乘法 3课时左右
2、笔算乘法 4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1课时
(六)、面积(7课时)
(七)、小数的初步认识(5课时)
(八)、解决问题(4课时)
设计校园1课时
(九)、数学广角(2课时)
(十)、总复习(4课时)
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4
教学目标:
1、结合买文具的具体情境,理解小数的意义,体会小数的特征。
2、能认、读、写简单的小数。
3、会运用小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
4、感受小数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小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小数。
教具学具准备:
情景图,人民币学具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谁自己买过东西?买过什么?花了多少钱?(让学生自由发言)
星期六,淘气也去超市买文具,却看不懂标价牌上的价格,想请大家帮帮忙,好吗?(板书课题)(出示情境图)
二、探究新知:
1、初步理解小数的意义。
(1)说一说。
认真观察情境图,你知道每种文具的单价是几元几角几分吗?同桌互相说一说,初步感受每个标价牌上小数所表示的意义。
(2)填一填。
让学生动笔填写每种文具的价格,然后集体交流。
2、认识小数的特征。
(1)师介绍小数。
像标价牌上用来表示文具单价的这样的数叫小数。
观察一下,小数和我们以前学过的数有什么不同?(都有小数点)
小数都有小数点,小数的读法也和以前的数不同。比如:16.85读作十六点八五。 (师边介绍,边板书)
(2)让学生试读标价牌上的单价,再指名读。
(3)师生共同小结小数的读法。
小数点左边的部分按照整数的读法来读,小数点读作“点”,小数点右边的部分顺次读出每个数位上的数字。
(只要学生能正确地读出小数就可以,不要求学生背诵。)
3、试一试。
认真看图,图中一共是多少钱?既可以用几元几角几分表示,也可以用小数表示,认真想一想,填一填。
(1)独立完成,师巡视,及时了解情况。
(2)集体交流,说说是怎样想的。
三、巩固应用。
1、写一写,读一读。
让学生独立完成,交流时重点讨论“一张20元的人民币与一枚5分硬币”一共是多少钱,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
2、统计所有教科书的价格,并填一填,与同伴说一说。 3、思考讨论:
售货员阿姨把一件商品的价格写错了,原来是3.50元,她写成了0.35元,会出现什么结果?
四、评价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评价一下,你自己和同学。
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5
一、教学内容:
课本第106-107页的练习十八。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比较熟练地口算一位数除两位数和一位数除整十、整百、整千的数。
2、使学生能比较熟练地笔算一位数除三、四位数的除法。
三、教学重点:
比较熟练地口算一位数除两位数和一位数除整十、整百、整千的数。
四、教学难点:
比较熟练地口算一位数除两位数和一位数除整十、整百、整千的`数。
五、教学材料:
口算卡片。
六、教学途径:
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基础
练习
基本
1、判断下面各题的。首商是哪一位?
246÷3246÷248÷448÷6
2、笔算:
792÷6844÷4984÷3895÷5
全班学生练习,指名板演,亲正时要学生根据计算法则说出计算过程。
3、口算:
84÷2=320÷8=680÷20=60÷6=4000÷2=70×8=
4、完成书上练习十八的第1题。
学生口算,比一比哪个小组算得又对又快。
1、表格题。
1、教师出示口算卡片,学生指名回答。
2、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3、学生口算。
4、小组比赛。
出示表格。
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基本
练习
课堂
作业
这个表格是让同学们填什么数?请同学们填表格。
3、笔算:完成练一练的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每组派一个代表上台板演。
4、应用题。
(1)第5题。
请同学们先读题,再找一找条件和问题是什么?再在书上列式计算。
(2)学生独立完成第6题,教师单独辅导。
5、聪明题。
请小组讨论这道题目应该怎么思考?再在书上填空。每组派一个代表上台说一说你们组的意见。
学生独立完成练一练的第4题,教师批改。
1、指名回答。
2、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上台板演。
3、学生自己读题,再列式计算。
4、教师辅导。
5、小组讨论,每组派一名代表上台发表意见。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批改。
七、板书设计:
练习十八
84÷2=42
320÷8=40
680÷20=340
60÷6=10
4000÷2=20xx
70×8=5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