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教案【推荐8篇】
有关小班教案集合8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班教案8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班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 能感受儿歌的节奏美。
2、 能大声朗诵儿歌,正确发音chi。
活动准备:
1、 PPT课件一份。
2、 苹果、鸭梨、橘子、香蕉、葡萄头饰人手一个,“大嘴巴”头饰一个。
3、 苹果、鸭梨、橘子、香蕉、葡萄水果若干。
4、 房子、苹果、鸭梨、橘子、香蕉、葡萄的图片个一个。
活动过程:
一、 欣赏水果图片
1、 请幼儿说说自己最喜欢吃的`水果。
2、 看看图片中有哪些水果。
二、说儿歌
1、 创设敲门的情景,引出各种水果。
2、 教师示范“吃水果”
3、 师幼一同“吃水果“(念两遍)
三、水果游戏
1、 分头饰,变成水果妈妈和水果宝宝。
2、 “大嘴巴吃水果”的游戏(播放节奏乐《水果歌》)
3、 “大嘴巴”回家
活动延伸:
水果宝宝们真是能干呀!妈妈爱你们!妈妈要请你们来吃水果!(吃水果说出水果名)
小班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在故事情景中倾听音乐,尝试按不同音乐来表现动作。
2、借助故事情节仔细观察画面,并且大胆进行想象。
活动准备:
课件、三段音乐录音、小熊挂饰、音乐《快乐的小熊》
活动过程:
一、活动导入:小老鼠来了
1、播放课件图1:今天老师请来了一位朋友,你们看看是谁来了啊?(小老鼠)是一只怎么样的小老鼠啊?(可爱的)原来是一只可爱的小老鼠。
二、进入情境:感受表现
1、走一走
(1)播放课件图2:今天小老鼠带着我们要到处走一走,它走呀走,来到了一片大树林里,它看到了很远的地方有个咖啡色的东西,你觉得会是什么呢?(幼儿自由说一说)
(2)小老鼠也非常想知道这是什么东西,于是它就决定走过去看看,它是怎么走的呢?请你们听一段音乐(老师播放音乐a)
(3)你听了音乐后觉得小老鼠是怎么走路的呢?你来走走看。(请2-3个幼儿学学小老鼠的走路)(老师继续播放音乐a)
(4)你们觉得小老鼠是怎么走路的啊?(有节奏)
(5)小结:原来小老鼠是听着音乐有节奏的向前走的。
(6)请大家一起试一试,学学小老鼠听着音乐有节奏的走路。(老师关注幼儿是否有节奏的学着小老鼠走路)2遍
(7)现在我们跟着小老鼠一起有向前走,看一看前面到底是什么东西等着我们。2-3遍
2、由小变大
(1)播放课件图3(从小逐渐变大):我们离那个东西越来越近了,那个东西发生了什么变化?
(变大了)怎么会变大的?(走近了)它是怎么变大的?(从小慢慢变大的`)
(2)我给你一段音乐你来做一个变得越来越大的动作好吗?你先做一个小小的动作。(播放音乐b)
(3)还有小朋友有不一样的变得越来越大的动作吗?原来可以做那么多的越变越大的动作啊。
(4)让我们一起听着音乐做自己喜欢的越变越大的动作。
(5)你觉得这个越变越大的东西到底是什么呢?(幼儿自由猜说)我们继续跟着小老鼠向前走看看那个东西究竟是什么?(播放音乐a)
3、睡觉
(1)播放课件图4(一半身体):那个东西是什么?(熊)你怎么知道是熊?(幼儿自由说)
(2)你觉得他在干什么?你怎么知道它在睡觉呢?我给你们听一听这是什么声音?(播放打呼噜的声音)(呼呼的打呼噜声音)
(3)你觉得这个大的动物是怎么睡觉的呢?我们来听段音乐,请你来试试它睡觉的样子(教师播放音乐c)。
(4)听第一遍后:听了音乐后你觉得睡觉的时候身体怎么样?(摇摆)像在干什么?(汤秋千)
(5)我们大家再一起跟着音乐身体像荡秋千一样的睡觉。刚刚你们睡觉的时候做美梦了吗?等会儿把你做的美梦告诉我。
三、音乐游戏"石头熊"
1、播放课件图5:它到底是谁啊?(熊)我们一起叫醒它,我们一起玩游戏吧!
2、游戏"石头熊":我是小熊我来和你们玩游戏了,(老师带头饰)请你们听好了,音乐一响起你们要跟着音乐做大熊的各种动作,音乐一停就要立即停下不动,做"石头熊",音乐响起,我们再做动作哦。(反复2-3次)
小班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愿意参与活动,对纸浆活动感兴趣。
2.尝试用分工合作的办法制作简单的纸浆作品。
3.鼓励幼儿大胆正确的上色。
4.引导孩子们在活动结束后把自己的绘画材料分类摆放,养成良好习惯。
活动准备:
实物葫芦、各色纸浆若干、KT板、镊子、一次性手套、一次性筷子。
活动过程:
一、故事导入,引起幼儿兴趣。
1.教师讲述故事《葫芦兄弟》,并提问:故事里都有谁啊?(葫芦娃)
2.葫芦兄弟一共有几位?都有什么颜色?(七兄弟、赤橙黄绿青蓝紫)
二、观察葫芦,感知葫芦特征。
1.教师出示实物葫芦,供幼儿观察。
2.谈谈葫芦的形状、颜色、用途。
3.摸一摸葫芦。
三、教师示范,交代制作要求。
1.我们要制作的是七彩葫芦娃,大家可自由选择颜色。
2.教师示范讲解。
3. 交代注意事项。
四、分工合作,体验制作乐趣。
1.一部分幼儿负责纸浆的填充和压印,一部分幼儿负责戳花纹。
2.观察幼儿活动情况,在幼儿遇到困难时点拨指导。
五、展示交流,享受成功快乐。
在教师引领下,集体欣赏作品。
活动反思:
小班幼儿受年龄特点的局限,对创作想象装饰画还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我们选择了相对比较简单的内容,重在培养孩子的动手操作能力,在制作过程中激发幼儿的兴趣。活动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教师都根据具体情况及时给予了指导。如:填充的时候纸浆不能太厚,要按照葫芦的轮廓进行填充;在压印的时候注意用手指轻轻地按,不要用手掌去拍,以免葫芦变形;在戳花纹的'时候镊子要小心使用,不能戳的太用力,以免戳破底板;避免戳到同伴等等。
晒了两天,在取的时候发现了新问题:有几个葫芦粘在KT板上剥不下来,一用力却连着底板一起撕下来了;而另外大部分的葫芦一摸就能顺利脱落。这是什么原因呢?观察后发现:如果用镊子大力戳的,KT板会被戳破,纸浆中的浆糊就渗到KT板破裂的孔隙中,连在一起就很难剥了。而如果用镊子轻轻戳或者用一次性筷子戳的,就很容易剥落。
幼儿用镊子力度很难掌控,那工具是否可以做一些改变?我看到牛奶盒内侧有一层铝箔,很光滑,如果把纸浆作品填充在铝箔上,那剥落就肯定会容易些。戳的工具也可以用喝牛奶的吸管来代替,吸管易搜集,而且不同大小的吸管戳出来的纹路不一样,更加美观!另外,吸管还有一个最重要的优点:更安全。
小百科:葫芦喜欢温暖、避风的环境,种植时需要很多地方。幼苗怕冻。新鲜的葫芦皮嫩绿,果肉白色,果实也被称为葫芦,可以在未成熟的时候收割作为蔬菜食用。
小班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仔细倾听故事并能感悟故事中表达的情感。
2.知道老人劳动很辛苦,学习主动关心和帮助老人。
3.能仔细倾听故事,理解主要的故事情节。
4.领会故事蕴含的寓意和哲理。
5.初步培养幼儿有礼貌的行为。
活动准备
1、创设-个美丽的小花园场景,分别放些假月季花、茉莉花等等。
2、木偶(熊猫奶奶与小马)
活动过程
1.问题启动
①在听故事前呈现问题:“熊猫奶奶在林子里新开辟了一块地,种了许多许多的花,是个很美丽的小花园,她每天辛苦地照顾这些花,但终于发生了一件事”。运用这样的提问引起幼儿兴趣,让幼儿产生悬念,急切地想知道故事的内容,既启动幼儿积极地仔细地明故事,也引起幼儿积极地思维。
②听故事的录音(前半段)
从开始……她着急地想:我不在,花怎么办?它们一定会……。
2.顺向设问
问:熊猫奶奶的小花园里有些什么花?引起幼儿回忆故事内容,唤起幼儿要爱惜美丽的花。
①熊猫奶奶每天一早干什么?她怎样照看这些美丽的花?
②熊猫奶奶突然生病了,为什么?(设想老人的劳动很辛苦,知道由于年老休弱、老人很容易生病,引起幼儿关心老人、尊敬老人的情感。)
那么熊猫奶奶的花怎么样了?(幼儿讨论,创造性的想象出花有可能会出现的.情况。)
3.假定设问:
①花园里的花儿长得很好,并没有渴死,那是因为小象在帮助熊猫奶奶,假如小象不去关心帮助会怎么样?这个问题主要是引起幼儿充分的讨论,去领悟老人劳动辛苦和主动关心老人是可赞美的品德,为形成正确的道德评价提供一些认识并引起情感的共鸣。
②如果你遇到了有困难的老人,你会怎样做?
4.欣赏、改变
通过故事的表演(教师和幼儿一起表演木偶)再现故事中美的场景,美的色彩,美的形象等,来烘托小象主动关心老人,帮助老人的“爱心”与行动。
引起幼儿要向小象学习,激发幼儿尊敬老人的情感,故事中的小象可根据幼儿的想象进行更改。
故事――小花园
熊猫奶奶在林子里新开了一块地,种了许多许多的花儿,有红红的月季花、粉红的喇叭花,还有洁白的荣莉花,可漂亮了!
熊猫奶奶每天一早就起来到林子里给花浇水,“哗,哗,哗”又清又凉的水一勺一勺浇到地里头,喝足了水,花开得又美又漂亮。
有一天,熊猫奶奶突然生病住进了医院,在病床上,她着急地想:“我不在,花怎么办?它们一定会渴死的!”
几天后,熊猫奶奶终于出院了,一出院急急忙忙就去看她心爱的花,“咦?熊猫奶奶吃惊地发现,地里的花全开了,比以前更美丽了。”这是怎么回事?熊猫大婶惊讶极了,忽然她看见邻居小象拎着一桶水走了过来,只见小象放下水桶,把长长的鼻子放进桶里吸出桶中的水,然后,扬起鼻子,“哗-”清清的水像一根根银丝洒到了地里“兹,兹”地响。原来是小象帮她照顾着地里的花呀!她赶紧说:“谢谢你呀!勤劳可爱的小象”。小象说:“不用谢,这么好看的花,我们都该爱护它。”
活动反思
幼儿期是语言发展,特别是口语发展的重要时期。幼儿的语言能力是在交流和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应为幼儿创设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鼓励和支持幼儿与成人、同伴交流,让幼儿想说、敢说、喜欢说并能得到积极回应。
小班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理解感知大和小的含义,并运用不同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大小。
2.利用肢体语言感知表现“大”、“ 小”,体验与同伴游戏的快乐。
3.活动准备:绘本大书、PPT课件、“大大的和小小的我”的作品图片、四种不同大小的呼啦圈、生活中的物品和小宝藏箱若干、大树、房子、草地
活动过程:
一、图片引入,回顾《大大的,小小的》的故事。
1.播放“大大的和小小的我”的作品图片,以谈话的形式引入《大大的,小小的》的故事。
教师:你们还记得这是什么?看见这幅作品,你会想到哪个故事?
2.翻阅大绘本,教师和幼儿共同讲述故事。
边看绘本边讲述,引导幼儿回忆和说一说故事中宝宝和宝宝的物品。
(设计意图:此环节让幼儿回忆爸爸和宝宝的物品都有哪些,感知故事中物品的大小概念,为接下来的情景游戏做铺垫。)
二、操作PPT感知体验理解同类物体大小的`概念。
1. 郊游情景导入,幼儿在电子白板上操作感知故事中那些大大的物品是爸爸的,那些小小的物品是宝宝的。
在建立已知绘本内容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给爸爸和宝宝穿衣服》的游戏,让幼儿观察、寻找PPT中大大的和小小的物品给爸爸和宝宝匹配。教师引导幼儿用相应的语言进行描述表达。
教师:爸爸和宝宝要去郊游,他们找不到自己的东西了,请小朋友帮忙,大大的什么东西是爸爸的,小小的什么东西是宝宝的。
2.引导幼儿想想和说说生活中郊游需要的物品,幼儿再次利用电子白板进行操作感知同类物体大小的概念。
(设计意图:通过理解绘本中物品的大小,建立经验后迁移到生活中的物品,再次操作感知同类物体大小的概念。)
三、利用肢体语言和游戏感知、比较区分同类物体的不同大小。
1.游戏《吹泡泡》,利用肢体语言表现感受大圈和小圈。
玩法:郊游前,爸爸和宝宝邀请请幼儿听“吹泡泡”的音乐一起玩“变大变小”的游戏,鼓励幼儿用肢体语言大胆表现“大、小”,围大圆圈、缩成小圆圈,并同时会说出“大泡泡、小泡泡”。
2.郊游路上,玩《过小河》游戏比较同类物体的不同大小。
利用2组不同大小的的呼啦圈代替小河中的大小石头。
玩法:每次过石头前,幼儿要先观察区分大石头和小石头。音乐起幼儿出发,音乐停时听教师口令迅速站到相应的圈内。(如:音乐停,教师说:大石头,幼儿就迅速站到大圈里。小石头,就站到小圈中。)
根据幼儿的掌握情况,再换另一组大小不同的呼啦圈。游戏继续。
(设计意图:在情境中,让幼儿边听指令边亲身体验、感受同类物体相对比较的大小。)
四、玩《宝臧》游戏,寻找比较生活中不同类物体的大小。
1.在郊游场景中,幼儿到大树、草地等场地中去寻找2个大小的物体。
玩法:每名幼儿分别找一个大宝藏和一个小宝臧装到自己的宝箱里。
2.幼儿用语言表达自己寻找到的大小宝藏。
(设计意图:通过寻找生活中不同的物体,进行2个相对比较能区分出物体的大与小。)
五、总结教师小结:今天郊游找到了这么多大大小小的物品,回到家里,我们和爸爸妈妈一起找找那些东西是大大的,哪些东西是小的。
小班教案 篇6
一、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能够自己了解自己,喜欢自己,初步认识自己怎样成长的。
2、引导幼儿树立积极向上的性格,培养幼儿有有爱心、感恩的心理。
3、引导幼儿学习制作自己的个人档案,或者成长档案。
4、引导幼儿通过感恩母亲节,把个人档案作为母亲节礼物送给自己的妈妈。
二、活动准备
1、明信片一人一张
2、剪刀、硬卡纸、彩笔若干
3、幼儿成长照片,家人幸福的照片等
三、活动过程
1、教师出示明信片、卡片,引入今天手工制作活动的主题。
(1)小朋友们请看,这张卡片是什么样子的?
(2)根据卡片的外形形状、颜色等观察。
2、教师出示相关的'个人档案明信片,引导幼儿观察。
(1)小朋友们你们有没有属于自己的明信片呢?今天我们就来动手做自己的个人小档案吧!
(2)教师引导幼儿了解并介绍个人档案,从照片到名字、年龄、性别,成长经历等,引导幼儿感受成长的自信。
3、教师根据母亲节到来之际,引导幼儿说出母亲在生活中扮演的角色以及介绍自己的母亲或者家人,初步感受母亲的辛苦。
(1)你们知道为什么我们会长大吗?生活中是谁在照顾我们?
(2)请你说说照顾你的人是谁?她每天都在做什么?
(3)妈妈每天都会给你们做好饭菜、照顾你们起床睡觉,还会给你们讲故事,那既然母亲节快到了,我们是不是要送妈妈节日礼物呢?
4、教师引导幼儿制作个人档案,个人档案就是成长档案,记录妈妈照顾我们、我们慢慢长大的过程,感受感恩母亲节。
(1)幼儿在贺卡上自由作画,并引导幼儿自己粘贴自备的照片,在照片旁边画上自己喜欢的图案或者符号。
(2)请幼儿探讨自己的梦想,与小伙伴之间分享以后长大了想做什么?
(3)教师展示并点评幼儿的作品,给与幼儿建议和鼓励。
四、活动延伸
教师请幼儿把制作的个人档案收好,回家后给自己的妈妈。并祝自己的妈妈母亲节快乐。
小班教案 篇7
目标:
1、 在游戏中感受活动的快乐。
2、 愿意用动作表现自己对儿歌的`理解。
3、 能一边念儿歌一边表演。
准备:
鸭妈妈头饰一个。场地上放青菜卡片。
过程:
一、 以游戏导入。
1、教师做鸭妈妈:“鸭宝宝,今天的太阳真好,妈妈带你们去晒太阳,好吗?鸭妈妈先请小鸭子排好队伍,做一群神气的小鸭子”
2、教师与幼儿排着队伍一起矮矮、歪歪地学小鸭子走走,拍拍翅膀,晒晒太阳,帮助幼儿体验与妈妈一起游戏时高兴的情绪。
3、当幼儿发现青菜卡片时,鸭妈妈与小鸭子一起快乐地伸伸脖子吃青菜。
二、理解儿歌。
1、教师:“鸭宝宝,咱们走累了,坐下来休息一下吧”。教师与幼儿一起自由松散地坐在地下。
2、理解儿歌。
“刚才鸭宝宝们跟着鸭妈妈,咱们是怎么走的呀?谁来学学看?”幼儿回答并表演。教师念儿歌,“一排鸭子,个子矮矮,走起路来。屁股歪歪”。鼓励幼儿一起来学学歪歪矮矮地走路,感受快乐的情绪。(强调:一排、矮矮、歪歪。)
“鸭宝宝,我们到了草地上,还做了些什么呢?谁来说说看?”幼儿回答并表演,教师念儿歌:“翅膀拍拍,太阳晒晒,伸伸脖子,吃吃青菜”。幼儿集体表演并学念儿歌。
“鸭宝宝,咱们要回家了,应该怎么走呢?”教师带幼儿一边念儿歌一边一起排着队伍矮矮、歪歪地学小鸭子走回家。
三、 再次游戏。
“还想跟鸭妈妈一起去草地上玩吗?”“这次咱们要念着儿歌来玩了,看哪着小鸭子最能干,念的儿歌最好听”。一边念儿歌一边游戏,结束时离场。
小班教案 篇8
活动目标
1.学唱歌曲《花环送给您》,并理解歌词内容。
2.学会用自然、好听的声音演唱歌曲。
3.学习把爱长辈的情感用歌声和动作表现出来。
活动准备
1.教师:准备小朋友给妈妈或长辈戴上花环的图片,请一位大班小朋友准备歌表演,音乐磁带一盘。
2.家长参与:记录孩子在家爱父母、爱长辈的种种表现,与幼儿一起看《幼儿行为习惯养成手册》中有关爱父母、尊敬长辈等礼貌行为的图片。
活动过程
1.开始部分
(1)再次带幼儿欣赏自己制作的花环,并说出花环送给谁。
(2)出示图片,告诉幼儿:图片上的小朋友给妈妈戴花环时,还唱了一首很好听的歌,名字叫《花环送给您》。今天,我们请来了这位小朋友,你们仔细听听,她是怎么唱这首歌的。
(3)请大班一位小朋友进行表演唱,激发幼儿学习歌曲的`愿望。
(4)教师提问:刚才,大姐姐演唱的歌曲叫什么名字?歌里都唱了什么?鼓励幼儿大胆说出歌词的内容。
2.基本部分
(1)教师完整地朗诵歌词。
(2)幼儿跟着音乐学说歌词。
(3)幼儿自由地围在教师周围学唱歌曲,教师与幼儿交谈:我们给妈妈送上亲手制作的漂亮花环时,演唱《花环送给您》,她们一定会更高兴的。
(4)幼儿完整地演唱歌曲。
(5)听录音,请幼儿边做动作边自由地表演唱。
活动延伸
(1)请幼儿回家为妈妈或长辈戴花环时演唱这首歌。
(2)离园时,有意请妈妈、奶奶等女性家长来接,幼儿集体为她们戴花环,并演唱歌曲。教师现场照相或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