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教案(三篇)
【精选】桥教案3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桥教案3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桥教案 篇1
教学目的要求:
1.学会本课的17个生字及其组成的词语,理解其他新词语。
2.结合插图,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
3.以第1自然段为例,指导学生着重理解句子之间的联系。
4.引导学生理解比喻句和引用诗句。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指定的课文。
6.了解南京长江大桥的雄伟壮丽和建桥意义,激发学生对祖国建设成就的自豪感,培养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一是结合插图和重点词句理解南京长江大桥的雄伟壮丽,二是着重弄清课文第1自然段中句与句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是理解引用诗句的含义。
教学思路:
本文的教学步骤 是:初读课文,掌握生字读音,了解全文的大体内容;细读课文,具体理解词句的意思及各段课文内容;精读课文,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并体会思想感情;综合训练,熟读课文并背诵第1自然段,掌握生字字形并读写有关词语。
细读、精读课文这两步,运用“读——议——导——练”的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理解词句与自然段的意思及其联系。
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结合插图理解有关词句和课文内容,获得真切的认识。
对于意思相近的词语,如“挺立”、“耸立”,采用比较法理解;对于难懂的词语,如“天堑”、“通途”,运用对比法理解。
教学各段课文注意防止平均用力。要以第1自然段为例,引导学生在理解句子意思的基础上,分析句子之间是怎样联系起来的,以突出连句成段的训练重点。
教学资料:
南京长江大桥,位于江苏南京市下关和浦口之间,跨越长江,是我国自行设计和建造的铁路公路两用的双层铁桁梁桥。铁路桥全长6772米,双轨。公路桥全长4589米,宽19.5米。正桥长1577米,有10孔钢梁,跨度除江北第1孔为128米外,其余均为160米。江中桥墩9个,高约80米,扎根在江底岩盘上。正桥两端各有桥头堡一对,高70米。公路桥两侧人行道各宽2.25米,两岸公路引桥由富于民族特色的双曲拱桥组成。1960年初动工,1968年底全部建成通车。它连接津浦、沪宁两铁路以及苏南苏北的公路,加强了我国南北的交通联系,在政治、经济和战略上都具有重大意义。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
一、理解课题。
1.板书课题,齐读。
2.南京在什么地方?你到过南京长江大桥吗?你见到的南京长江大桥是什么样子的?
3.结合学生的回答作简要介绍。
二、初读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借助汉语拼音把生字词读准确,并把句子读连贯。同时思考问题:
(1)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再想想先写了什么,后写了什么。
(2)提出不明白的问题。
2.检查。
(1)指名分段朗读课文,读后让学生正音、正读。
(2)回答:
①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我”参观南京长江大桥的事。)
②课文先写了什么?后写了什么?(先写了从远处看长江大桥,后写了在桥上看到的和听到的,最后写了“我”的感受。)
(3)把自己不明白的问题提出来。
(4)结合学生的回答作简要的概括。
三、细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1.自由朗读课文,思考:这一自然段写了什么?
2.回答。
3.指名朗读课文。思考:这一自然段共有几句话?每句话是什么意思?
4.议论——引导。
(7句话:①时间、地点;②天气;③大桥壮丽;④桥墩;⑤正桥连接着引桥;⑥大桥分两层;⑦公路上行人车辆多。)
议论每句话的意思,要先引导学生结合句子理解有关词语,再结合词语理解句子;对两个比喻句,要着重引导理解。万里碧空:碧空,浅蓝色的天空。形容天气非常晴朗。明媚:鲜明可爱。
显得:表现出。
壮丽:雄壮而美丽。
稳稳地:结合插图理解,说明桥墩的巨大、坚固。仿佛……巨龙……:结合插图引导想象,体会大桥宏伟的气势。
双轨:可供两列火车同时运行。
穿梭似的:结合生活实际理解,形容来往行人车辆很多。
5.默读课文,思考:这7句话是怎样联系起来的?
6.议论——引导——练习。
(1)议论7句话的顺序。(先写参观的时间、地点、天气,再总写大桥的壮丽,接着从下到上写桥墩、正桥与引桥、下层与上层、公路上。)
(2)引导的重点是第3句与以后各句的关系(总分)。
(3)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你体会到了什么?
7.概括段意。
(1)默读课文,思考:这一自然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议论。
(3)概括:这一自然段写了“我”从远处看到的南京长江大桥十分壮丽。
四、练习。
熟读并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步骤 :
一、复习。
1.背诵第1自然段。
2.说说第1自然段的大意。
二、细读课文。
1.学习第2自然段。
(1)默读课文;思考:这一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
(2)回答。
(3)课文中写“我”的观察点是一处吗?请划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
(4)“我”在走近正桥的过程中,看到了什么?
(5)议论——引导。
工农兵塑像、桥头堡、红旗、玉兰花灯柱,联系插图让学生认识;对比喻句要认真引导理解。
挺立、耸立:都有高高地立着的意思,但前者侧重于“直”,后者侧重于“高”。
检阅:高级首长检验军队或群众队伍的仪式。
(6)你从这几个句子中体会到了什么?(大桥雄伟壮观。)
(7)这几个句子是怎样联系起来的.?(按照“我”由近及远的观察顺序。)
(8)指名朗读第5句。思考:这句话写了什么?你体会到了什么?
(9)议论——引导。
(看到和听到的情景;大桥雄伟。)
扁舟:小船。
时起时伏:一会儿升起来,一会儿落下去。
侧耳倾听:形容集中注意力听的样子。
呼啸而过:本课指火车发出长而高的声音迅速通过。(10)自由朗读课文;思考:这一自然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议论后概括:这一自然段写了“我”在桥上看到和听到的情景,南京长江大桥既雄伟又壮观。
2.学习第3自然段。
(1)自由朗读课文。思考:这一自然段写了什么?(“我”的感受)
(2)议与导。
浩浩荡荡:形容水势浩大。
天堑:天然形成的隔断交通的大沟。
通途:畅通无阻的大道。
引导的重点:“我们”指谁?水势浩大的长江自古被称作天堑,结果被我们征服,变天堑为通途,说明了什么?(“我们”指党领导下的中国人民。说明“我们”具有改造自然的巨大力量以及社会主义制度的无比优越。)
(3)默读课文。思考:这一自然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议论后概括:这一自然段写了“我”看了南京长江大桥后的感受,为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感到高兴和自豪。
三、精读课文。
1.默读全文,回想各自然段大意。
2.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
(写了“我”参观南京长江大桥的所见、所闻和所感,写出了南京长江大桥的雄伟壮丽。)
3.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想法?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答,但务必真实。)
第三课时
教学步骤 :
一、熟读课文。思考:以一个自然段为例,说说作者是怎样观察事物,怎样把句子连接起来的。
在议论中引导学生认识:观察事物要有顺序,写的顺序就是观察事物的顺序。如:第1自然段的第3至7句,是从整体到部分的顺序;第2自然段的前4句,是由近及远的顺序。二、指导写字。
可重点指导“卧、塑、阅、滔”等字。注意是先分析字形结构,再指导难写或易错部件的写法。
三、读写词语。
《思考·练习》第5题。
桥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帮助学生在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同时理解课文内容。
2、通过让学生读这篇科幻故事,激发学生好好学习,将来攀登科学技术的高峰。
3、通过拓展阅读、创编故事,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1、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帮助学生在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同时理解课文内容。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激发学生好好学习的欲望,从小赋予创造精神。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理解句子,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策略:
1、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境、展开想象、结合生活实际等方法,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运用讲授式、启发引导式、自主学习等各种教学策略,提供阅读资源,指导学生自主阅读。
3、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创新表达,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积累语文素养。
资源准备:
演示文稿、小试卷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桥字导入
出示图片“木桥”,你看到了什么?分析“桥”左右结构,“木”表形,“乔”表声。你是怎么记住这个字的呢?
生:总结这个字的记字方法。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离不开桥,架在清清小河上的石拱桥,横跨大江的斜拉桥,还有架设在陆地上的立交桥,他们千姿百态,方便着我们的生活。桥可以带我们到我们想去的地方,板书(过),谁过桥?
板书(兰兰)兰兰怎么样?通过强调不同的词语对课题进行深入的理解。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兰兰过桥》这篇课文。
2、老师首先检查一下大家的词语是不是掌握了:
兰花架设特别惊奇轻巧(开火车)
工程师玻璃砖采野花划过去定计划(抢答)
波浪滚滚各种各样又平又稳又薄又结实
桥梁专家(解释词义)引出句子
3、读句子:爷爷真是一位会变魔术的桥梁专家。
突出桥梁专家朗读
突出会变魔术朗读
体会爷爷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将给我们带来惊喜。
[设计意图:通过质疑,导入新课,让学生在疑问中提升获取知识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够一下子全身心的投入到课文的学习中。]
二、精读课文品味语言
1、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兰兰跟爷爷过了几种桥?
生:两种桥分别是潜水桥和塑料桥
2学习课文1—4段。
(1)爷爷在什么样的情形下,向兰兰展现了潜水桥呢?
有一天,他开着小汽车带兰兰去玩。在路上,他们遇见一条波浪滚滚的大河。爷爷没有停车,一直向大河里开去。兰兰吓得闭上了眼睛。[
师生合作读。师读爷爷的`做法,学生加上动作来体会兰兰的心情。
请大家读一读自然段,想想这是怎么回事?(原来这是一座潜水桥)出示图片,让学生观察。
(2)兰兰所看到的潜水桥什么样呢?找出课文中的句子读一读。
从“原来是一座架在水里的桥,很像一幢长长的房子。”这句话中看出,潜水桥怎样?(是架在水里的,样子就像一幢长长的房子)
(3)这就是爷爷带兰兰过的第一种桥。
你能完成下面的填空吗?把答案画在书上
爷爷告诉她,这种桥叫潜水桥,是用特别结实的玻璃砖造成的。
通过完成这个填空,你又知道了什么?(潜水桥是用什么造的。)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找出有关句子读,通过想象、读悟进一步理解潜水桥的特点,加强对潜水桥的认识。]
潜水桥(名称)
在水里(在哪)
像一幢长长地房子(什么样)
使用特别结实的玻璃砖造成的。(什么造的)
边小结边出示,然后让学生连起来读一读。
是啊!站在这透明的潜水桥上,兰兰看到了什么呢?
比较:这两句话你喜欢哪一句?
兰兰透过玻璃看见鱼和船只。
兰兰透过玻璃看见大大小小的鱼游来游去,各种各样的船只从桥顶上驶过来划过去。
提问:通过读这句话你知道了什么?什么是各种各样?你想想兰兰还会看到哪些船?驶过来划过去什么意思呢?
指导朗读。
我们同桌之间加上动作互相读读。
你能说说你为什么喜欢这一句吗?
(1)出示文中的句子,学生读一读
(2)去掉“大大小小的”“游来游去”“各种各样的”“驶过来划过去”,中间加上“和”字,让学生再读一读(一定要有动态变化消失的过程),问:通顺吗?
(3)继续追问:这样写也通顺,为什么书上要这样写呢,你读出了什么?在学生说的基础上教师小结,这句话不仅写出了鱼和船的样子,还写了不同的动作,这样写多生动啊。再来读一读。加上动作。(4)试着背一背,填空。
这句话写出了鱼的样子,船的样子,说得很具体,我们知道了很多的船是不同的样子,这就叫写具体,我们在写话的时候也要像这样写具体。
检查背诵:
兰兰惊奇地站在(),透过玻璃看见()的鱼(),()的船只从桥顶上()。
(5)看到这样的桥,你是什么样的心情?
兰兰感到非常惊奇,你知道什么是惊奇?你能换个词吗?
是谁让我们看到了这么惊奇的桥?(神奇)
教师小结,引出“神奇”。师:在波浪滚滚的大河下面建了玻璃桥,不仅让安全的通过了大河,还让她看到了美丽的景象,你能用一个词语来形容你的感受吗?[
爷爷真是一位会变魔术的桥梁专家。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读句子,启发学生想象,理解潜水桥透明这个特点,体会兰兰所看到的美丽景象,并让学生认识到把句子写具体的重要。]
桥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认识“梁、程”等12个生字。会写“兰、各”等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能对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发表意见,并乐于与人交流。
4.了解新型大桥的神奇,激发学生努力学习,勇于创新、乐于发明的兴趣和愿望。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
课时安排
3课时
课前准备
课件、教学挂图、生字、词卡片、收集桥的图片。
教学过程
教学案例(一)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见过什么样的桥?在哪里见过?快把你见过的桥说给同学、老师听。(学生自由答)
2.课件(出示不同桥的图片)边播放边向学生介绍:从古到今,桥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着的巨大的作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桥也在不断地变化着。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有趣的课文(板书课题),课文里所讲的桥会让同学们大开眼界。)
二、初步学习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2.兰兰跟爷爷过了几种桥?各是什么桥?
(1)你是从课文的哪个地方找到这个答案的?
(2)鼓励引导:你很会读书,请再往下读课文,看看爷爷是怎么告诉兰兰的。
3.课文的哪段写潜水桥?谁来读读?
4.课文的哪段写塑料桥?谁愿意读读?请举手的学生齐读。
5.再读全文,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学生自由读课文,想想兰兰过了哪两种桥?
二、朗读感悟
1.学习课文第一至四自然段。
(1)你喜欢哪种桥?(指名说)请喜欢潜水桥的同学读读描写潜水桥的第一至四自然段。
(2)看图体会,小组讨论:为什么喜欢潜水桥?(引导学生从桥的特点,从桥上可以看到什么来回答)
(3)再读、感受潜水桥的神奇。
2.学习课文五至九自然段。
(1)朗读课文五至九自然段。思考:你从这几个自然段中知道了什么桥?
(2)兰兰刚开始看到的塑料桥是什么样的?读出课文中的句子。过桥后,把塑料桥怎么办?读出课文中的句子。
(3)说说塑料桥有什么特点。
(4)多媒体课件演示塑料桥使用的过程、方法。(遇小河—给管子打气—过桥—放气叠放)
3.学习第十自然段。
(1)齐读第十自然段,思考:爷爷是个什么样的人?
(2)爷爷真会变魔术吗?
三、朗读全文
第三课时
一、复习课文
1.朗读全文。
2.课文中兰兰过了哪两种桥?潜水桥和塑料桥各有什么特点?
二、巩固识字
1.学生识记生字,自由读生字表中的字。
2.互读、互查。
3.教师检查读生字,按序抽读生字、齐读、分组读、个人开火车读,打乱顺序指名读。
三、书写生字
教师范写生字,师生共同突破重难点。
本课要求写的字以上下结构为主,提示:
“坐”1.两个“人”要写小,注意“捺”变为二点;
2.竖要写长,写在田字格的竖中线上;
3.下横要写长,以托住整个字。
四、练习
1.找朋友(圆圈里的字和方框里的哪些是好朋友)
2.照样子,我会说。
又平又稳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潜水桥架在水里,很像一幢长长的房子。
_______________像____________。
教学案例(二)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从古至今,各种桥可以说是分门别类,风格各异,谁能向大家说一说你见过什么桥?它是什么样子的?
出示课件让学生欣赏各种各样的桥。
板书课题:32.兰兰过桥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打开书,看一看兰兰过了什么样的桥?
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要求:(1)画出文中生字,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
(2)想一想,兰兰过了哪几座桥?
3.检查读情况。
(1)出示生字卡片,用指名读、齐读、开火车读等方式检查学习情况。
(2)回答兰兰过了哪几座桥。学生回答后老师板书:潜水桥、塑料桥。
三、细读课文,指导朗读,感悟语言
(一)师:让我们先过潜水桥。
1.请大家找到写“潜水桥”的段落,认真读一读。想一想这座桥与我们过的桥有什么不同?
2.再读读,像兰兰那样过这座桥,体会过桥的'感受。
(二)检查自读情况
师:谁能说说这座桥与我们平时过的桥有什么不同?
1.学生汇报后,引导归纳“潜水桥”的特点。
(1)架在水面上(2)用玻璃砖制造(3)像一座长长的房子。
提问:为什么把潜水桥比作是长长的房子?(揣摩潜水桥长、高大、结实的特点)。
潜水桥还像什么?(鼓励学生说出不同见解)
2.师:说说你走过这座桥的感受好吗?
学生可以说书中兰兰的过桥感受,也可以说自己通过想象的感受。
四、指导写字
师:这座“潜水桥”我们已经走过了,现在我们把这座桥的生字学会好吗?学习生字。
出示生字:兰、梁、程、波、架、特、砖、各、带、坐、座
1.说一说你们是用什么方法记住的?(交流识字方法)
2.指导书写:兰、各、坐、座、带
学生练写,教师指导。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和兰兰一同过了潜水桥,这节课我们走一走“塑料桥”好不好?
二、学习“塑料桥”这一部分
1.提示学习方法
师:上节课我们是怎样过“潜水桥”的?
(1)找出这座桥的特点。
(2)说出过桥的感受。
2.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巡视。
3.检查自学情况。
(1)学生汇报这座桥的特点,师总结板报书:轻巧、充气、便于携带。
(2)说出走在上面的感受。
4.我们已经走过了两座神奇的桥,开动你们的小脑筋,想一想:未来的桥会是什么样子呢?
学生各抒己见后鼓励他们把想象中的桥画下来。
三、学习余下的生字
出示生字:划、采、薄、巧、稳、急
1.指导学生交流识字的方法。
2.指导书写“急”。
3.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