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启蒙教案(6篇)
月光启蒙教案模板汇编6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月光启蒙教案6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月光启蒙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学生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歌谣的韵味,月夜的美妙。
2、学生通过赏意境,品语言,感受文中洋溢的浓浓的母爱。
3、理解文章第五自然段与最后一小节所表达的意义,真正读懂课题《月光启蒙》。
课前准备:
熟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
教学过程:
一、读短语,想象月夜图。
1、出示词组:美妙的夏夜柔和的月色如水的月色最美的时辰
动听的歌谣 风趣的童谣 浓郁的诗情 芳香的音韵
混沌的童心 想象的翅膀 民间文学的宝库 诗歌的王国
2、读完这些词组,在你的脑海中浮现了怎样的一幅画面呢?
二、学习课文15自然段。
1、默读15小节,感受这月夜的美妙之处。
2、指导学生朗读第四小节:母亲的声音是甜甜的,轻轻的,悦耳的.。
(1)出示第四小节:(配乐范读)
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
轻轻的,
像三月的和风,
像小溪的流水。
小院立即飘满了她那芳香的音韵。
(母亲甜美的嗓音就像春风一样温柔,如溪水一般悦耳,可怎么会有香味呢?
(1)母亲的体香:洗去了一天的疲劳,换上了干净的白布褂子,我躺在母亲怀里,闻到了母亲熟悉的体香。
(2)母亲的嗓音格外甜润,格外深情,听在我的耳朵里,很舒服,连鼻子似乎都感到舒服了,就像闻到了香味一般;
(3)虽然日子清苦,但精神生活是那么丰富,苦中有甜,甜得让我似乎闻得到香味。
(借机理解:精神生活丰富、长歌谣。(为什么精神生活会丰富呢?))作者此时的内心也充满芳香,觉得什么都很美。
(4)我展开了想象的翅膀,在民间文学的宝库中遨游,心情非常好,所以就觉得香了。师:就这样躺在母亲的怀里,听着这些动听的歌谣,我会想些什么呢?(幸福、甜蜜、愉快、神驰千里)
3、理解:母亲用歌谣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A、(充满了对母亲的感激与怀念)
B、理解:豁然开朗混沌
指导朗读句子。
师:原来,这音韵之所以会有芳香,不仅来源于母亲甜甜的嗓音,更来源于母亲虽苦犹乐的精神,在这样清苦的日子里,她却仍能让我感受得到生活的幸福与快乐,让我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这真是一位了不起的母亲啊!(出示:混沌豁然开朗)
4、让我们再来读读这段歌谣,和作者一起再来享受享受母亲这轻柔、悦耳而又芳香的音韵吧!先指读第四小节,其余同学读歌谣。(指读,配乐)
三、学习课文613自然段。
1、自读6-13自然段,选择你感兴趣的内容,读给大家听,可以和同桌两人合作。
学生朗读:童谣部分、故事部分、谜语部分。
2、师:这时候的我躺在妈妈的怀里,看着妈妈觉得妈妈的形象似乎特别高大起来,像什么呢?谁能和一个恰当的比喻来形容呀?
此时的母亲沉浸在如水的月色里,像一尊玉石雕像。(出示句子)
(理解:纯洁、令人崇敬,柔美,圣洁、庄严,这是母爱的圣洁与庄严,使作者内心产生的一种感受。对母亲的爱戴、敬仰、崇拜)
3、指读、齐读这一句。
4、要知道母亲可是个目不识丁的人哪,为什么此时此刻她在作者的心中却有如此重要的地位呢?
(母亲虽然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
四、学习课文第14小节:
1、指读最后一节,联系前文谈谈你的感受。(出示)
(作者的母亲是充满智慧的、勤劳善良的,虽然生活那么清苦,虽然自己目不识丁,但她凭着乐观的精神,伟大的母爱,成为儿子的启蒙老师,让他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让他在月光下展开想象的翅膀,飞向诗歌的王国,这怎能不让如今已颇有成就的儿子感激呢!)
2、朗读最后一小节。
五、总结:
1、课文学完了,每一篇充满真情实感的文章总会让读者流连忘返,总会给读者留以启迪。请你谈谈学了课文后的感受。
2、师:我们每个人都有母亲,也许我们的母亲不一定像孙友田的妈妈那样会唱歌谣,可我们的母亲不一样,但每一位母亲对我们的爱是同样地伟大,让我们每一个人都好好珍惜它,好吗?
六、作业:把刚才说的话回家说给妈妈听,或者用自己的行动让妈妈知道你想对她说听话。
月光启蒙
明月初升 唱童谣
月至中天 唱歌谣 混 沌豁然开朗
夜很深了 猜谜语
月光启蒙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通过欣赏画面、朗读歌谣,感受作者在童年夏夜的月光下美妙、诗意的生活场景,激发学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初步感受母亲的形象。
2、引导学生通过解读文字,揣摩人物的内心世界,深刻感悟作者母亲乐观豁达的形象以及她对童年时的作者产生的巨大影响,体会母爱的崇高,珍惜美好亲情。
教学重点:
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指导,引导孩子读好文中的优美语句。
教学难点:
引导孩子揣摩语言文字,用心体会母亲的形象。
教学过程:
同学们,很高兴今天可以和你们一起学习语文,这节课周老师将和大家共同阅读现代著名作家、诗人孙友田写的一篇回忆母亲的散文《月光启蒙》,一个关于爱的故事。齐读课题,预备齐!
一、预习反馈,概括内容
1、课文中有一幅画面动人地展现了月光启蒙的故事,打开书,找到这幅画。课前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现在谁能结合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幅画面描绘了什么内容?(童年的夏夜,孙友田的母亲在柔和的月色中,搂着他,时间 环境 动作给他唱歌谣、讲故事、说童谣、猜谜语。)
2、这么一说,就把画面说具体、说丰富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也概括出来了。
3、同学们,其实这就是一个普通人家夏夜生活的场景,可是这幅画面中却融入了景色、人物、歌声和情感那么丰富的内容,这幅画面深深地印在作者的脑海里,一辈子抹不去。这究竟是一位怎样的母亲,她的形象像打下了烙印一样刻在作者的心里。这节课我们就带着感悟母亲的形象这一任务来学习,下面让我们走进画面。
二、走进画面 寻找诗意 初探形象
1、出示学习要求。
先听老师读课文一、四两个自然段中的部分语段,再抓住“童年的夏夜永远是美妙的”这句话,自己读一读,画一画哪些句子写得特别美,多读几遍,读出自己的体会。
2、学习要求都明确了吗?捧起书,看着书,听老师读。这两段话写得美吧?下面按照学习要求自己去读。
3、师生交流。
①同学们,你读出了哪些句子写得特别美,读给大家听一听。
②三个点。
A)景色美:(“暑热散去了,星星出齐了,月亮升起来了,柔和的月色立即洒满了我们的篱笆小院。”)
你读得真美呀!老师想问问你,你在读的时候脑海中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是呀,脑中有画面,就能把句子读得更好。)
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发现这句话中作者重复使用了四个相同的字——“了”,反复使用这个字读起来究竟怎么样呢,我们一起来读这句话。
唉,读起来感觉怎么样?(看似重复,却让句子更整齐,更有节奏。这些看似这不起眼的字也值得我们在读书的时候去关注。)
这里如果让你用一个词来概括,这句话写出了什么美,你会用哪个词?——景色美。(板书:景美)这样的景色是作者眼里——最美的时辰。
过渡语:这美妙的景色,这如水的月色,又将烘托出一个怎样的母亲的形象呢?哪句话写母亲的形象写得特别美?
B)形象美:(“此时明月以至中天,母亲沉浸在如水的月色里,像一尊玉石雕像。”)
老师听出来,你特别强调了“玉石雕像”这几个字,我想问问你,你知道玉石雕像是什么吗?(用玉石雕刻出来的塑像)
大家都知道,玉石是非常——珍贵的,纯洁的,用玉石雕刻出来的塑像也是非常纯洁、高贵的,这和月光下的母亲的形象有什么相似呢?想象一下。(玉石纯洁、高雅,月光下的母亲圣洁,庄严,在作者的眼里,她已经与月光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就像一尊——玉石雕像。)
多么美的月光母亲啊,用朗读来体会。
这句话写出了什么美,我们也用一个词来概括?——形象美(板书:人美)
过渡语:还有哪句话读起来也很美?(或许这份美就藏在母亲的一个动作里)
C)情感美:(“母亲忙完了一天的活计,洗完澡,换了一件白布褂子,在院中的干草堆旁搂着我,唱起动听的歌谣。”)
读得好,这位同学,你能告诉大家这句话中哪一个字最打动你?一个动作——“搂”。(教学“搂”字)我想跟你们做做这个动作可以吗?老师搂着你,你感觉怎么样?(美好、幸福、温暖)你觉得此时你眼中的老师怎么样?(温柔、慈爱)
同学们,回忆一下,小时候妈妈搂着你,(随机问学生)你觉得——,你觉得——。这个时候,你眼中的妈妈是怎样的?(随机问学生)你的妈妈——,你的妈妈——。
老师搂一下,妈妈搂一下,同学们都觉得幸福、温暖,童年的孙友田无数次被母亲这样深情地搂在怀里,他的内心一定也是——幸福、温暖的,他眼中的母亲一定也是——温柔、慈爱的。(抓住关键字,结合自己的生活去体会,就能读出句子中蕴藏的情感)一起读这句话。
继续用一个词来概括这句话写出了什么美?——情感美(板书:情美)
4、小结:同学们,刚才你们通过朗读体会了“童年的夏夜永远是美妙的”,下面让我们和着音乐把这两个语段完整地、用心地读一遍。
三、品读歌谣 感悟诗情 体味形象
1、母亲就是在这样的月夜,为我打开了民间文学的宝库,她给我……这四部分内容中,作者写得最详细的是——唱歌要和说童谣。这节课我们就重点品读歌谣、童谣。
2、出示学习要求。
大声读读文中的歌谣,品味歌谣的内容,从这些歌谣中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母亲,用一两个词在相关歌谣旁写出自己的感受。
3、师生交流。
A)第一段歌谣:女生读。
感悟:母亲的勤劳。
B)第二段歌谣:男生读。
引导:老师告诉大家,凤凰是吉祥鸟,传说凤凰到,幸福生活就来到,人们喜欢借凤凰表达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感悟:母亲热爱生活、追求美好。
C)母亲对生活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嘴上一个字也没说,但从她的歌谣里我们全部能感受到,这就是歌谣的特点,读——含蓄。
4、作者是这么形容母亲的歌声的。(出示第二自然段,指名读)
A)“芳香”原来是形容——花的香味。
B)在这里却用来形容——母亲的歌声,母亲的歌声和花香有什么相似的地方?一起来听一段母亲的歌谣。(播放母亲的歌谣)
C)听完一段之后,师:母亲的歌声和花香有什么相通的感觉?(预设:芳香、甜蜜、美好、醉人。花香沁人心脾,母亲的歌声打动人心;花香四处萦绕,母亲的`音韵飘散弥漫……)。
D)老师旁白:母亲的歌声如风似水,轻柔深情。此时此刻,作者已经超越了视觉、听觉、嗅觉的界限,是在用心来感受母亲的音韵了。一起读这段话。母亲的歌声真美啊,如果让你在这里也用一个词概括一下这是什么美?你会用哪个词?——歌声美(板书:歌美)
5、文章还花了大量的笔墨写母亲说的童谣,老师请三个同学来读一读,看谁读得最有趣,能把童谣的特点读出来。
A)如果说歌谣是含蓄的,那童谣又是怎样的呢?(引导体会:风趣)
B)选一段学生喜欢的童谣齐读(加上动作)。
C)这些含蓄的歌谣、风趣的童谣听起来都是那么明快、流畅,在孙友田幼小的心灵里播下了文学的种子,使童年的孙友田展开了想象的翅膀,感受到无穷的快乐,这些歌谣启蒙了他未来走向文学的道路。(板书:播下文学种子)
6、可是同学们,老师告诉你们,当时呀,孙友田的家境非常贫困,他的父亲是位半世坎坷的农民,为了一家人的生计,他只能在大街上靠唱“莲花落”谋生,这“莲花落”是什么呢?(指名读)生活这么艰难,可是在这幅温馨的画面中,我们却丝毫看不出、听不到任何的悲惨与凄苦,有歌声,还有笑声,下面就让我们沉下心来揣摩唱歌人的心境。
四、揣摩心境 树立形象 升华主题
1、出示学习要求。
默读课文第3自然段,画出体现家境的词语,对比母亲的歌谣、童谣,你又读出了一位怎样的母亲?把你想到的词写在书上的插图中。
2、师生交流:(出示第3自然段)。
同学们,说说看,通过对比的方法,你们又读出了一个怎样的母亲?(引导学生从整体上说)
A)家境。
作者当时家境如何?从哪里看出来的?(不长五谷)
B)心境。
母亲的歌谣里有苦吗?没有,她带给孩子的都是什么?——(甜蜜、快乐、希望、对美好的向往。)这就是母亲快乐的心境。
C)这段话中有一个字特别精彩,就是第二个“长”,这个“长”是什么意思呢?(创作、产生)家境艰苦,可母亲心境快乐,这就是母亲对待生活的态度,这种态度就叫——乐观积极。(板书:乐观积极)
D)母亲用这样的人生态度启蒙着自己的孩子,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3、母亲月光下的启蒙令作者终身难忘,他发自内心地感激与赞美母亲,齐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4、总结:同学们,《月光启蒙》是一个故事,是一幅画,是一首歌,也是一首诗,这首诗里流淌着浓浓的爱,这爱弥足珍贵,那就是——母爱。(再读课题)在母亲的启蒙下,孙友田成长为一名诗人,让我们用诗的语言与作者共鸣,用诗的语言再来读一读最后一段话。
五、推荐阅读
史铁生《秋天的怀念》
板书设计:
景美
月光启蒙 播下文学种子 人美
乐观积极 歌美
情美
月光启蒙教案 篇3
一、板书课题,初品课题
师:这是我们今天要上的新课课题,谁来读一读?
(指名读,教师提示“蒙”是后鼻音,齐读)
师:再看看课题——《月光启蒙》,你觉得这个题目起得怎样?
生:读起来很优美。
生:很好听。
生:很美妙。
师:的确,题目就像是文章的“眼睛”,一个好的题目总能吸引读者再三品味。
二、初读课文,质疑探究
师:《月光启蒙》这篇文章挺长,生字特别多,有信心读好吗?(生)请大家自由放声朗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好读的地方多读几遍,当然,也可以悄悄地请教我!读完的同学举手示意我。
(学生自由放声读课文,个别学生请教老师)
师:读完以后,有信心读好课文吗?
生:有!
师:这是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有五个生字词,能读好好吗?
多媒体出示:童年的夏夜永远是美妙的。暑热散去了,星星出齐了,月亮升起来了,柔和的月色立即洒满了我们的篱笆小院。这是孩子眼里最美的时辰。母亲忙完了一天的活计,洗完澡,换了一件白布褂子,在院中的干草堆旁搂着我,唱起动听的歌谣。
(指名读“”篱笆“时辰”两个轻声词和三个生字,正音,然后齐读)
师:把这些生字词放在句子中能读好吗?
(指名学生朗读第一自然段)
师:读得真好,不仅读得正确,还读出了味道。
师:这一课中,还有两个多音的生字,找出来了吗?
(副板:莲花落 混沌,提醒“落”“混”读音,齐读词语)
师:把“混沌”这个词语送到句子中,谁来读一读?
多媒体出示:母亲用歌谣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师:混沌——记得在哪一课学过这个词么?
生:《盘古开天地》里学过了。
师:在《盘古开天地》一课中,“混沌”是什么意思?
生:没有天地,一片是迷迷糊糊、看不清楚的意思。
师:在这一课中也是这个意思么?
生:不是。是“不懂,迷迷糊糊”的意思。
师:是的。知道了“混沌”的意思,那你推想一下,“豁然开朗”是什么意
思?
生:就是一下子明白的意思。
师:从混沌到豁然开朗的过程用一个词来说(指板书),就是——启蒙;母亲把这份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说成一个四字词语就是——月光启蒙。
师:古人云:“学贵有疑”,疑问是学习的开始。课上到这儿,你能根据课
文提出一些有思考价值的问题么?(生举手)不急,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边读边想,有新发现了举手示意我。
师:谁先来提问题?
生:黄河留给家乡的故道不长五谷,却长歌谣。这句子中为什么说长歌谣?
生:“音韵”怎么会是“芳香”的?课文为什么用“芳香”来形容“音韵”?
(副板:芳香?)
生:母亲不识字,为什么能启蒙她的孩子呢?
师:是啊,不识字的母亲,怎么会是“我”的启蒙老师呢?(副板:老师?)
师:多有价值的问题啊!还有吗?
生:作者为什么要用《月光启蒙》为题?
师:从题目着眼提问,不错。谁还能针对文章题目提出质疑?
生:为什么月光可以启蒙我呢?文章既然是写母亲对我的启蒙,为什么又叫“月光启蒙”?(教师在课题旁打“?”)
师:善于提问,对语文学习来说至关重要。就本课而言,我们首先要解决的是“母亲是怎样启蒙我的”这个问题。解决了这个问题,其它问题就会迎刃而解。有什么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呢?
生:认真读书。
生:仔细读课文。
师:不仅要用心读书,还要学会用心思考,这样,再难的'问题也会变得轻而易举。
三、品读“启蒙”,感受母爱
师:请大家默读课文,用横线(副板: )画出文中能体现“母亲是怎样启蒙我的”语句,用三角号(副板:△ △)标出重点词句好好体会,在课文旁边的空白部分写下你的感受。开始吧!
(学生静读大约5分钟)
师:谁来说说,母亲怎么启蒙我?
生:母亲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一句话,母亲用唱歌谣启蒙我。
生:母亲唱累了,给我讲嫦娥奔月的故事。
生:给我唱童谣。
生:让我猜谜语。
(教师相机板书:唱歌谣 讲故事 唱童谣 猜谜语)
师:这是母亲给我唱的两首歌谣,谁来读?
多媒体出示:
月亮出来亮堂堂,打开楼门洗衣裳,洗得白白的,晒得脆脆的。
月儿弯弯像小船,带俺娘俩去云南,飞了千里万里路,凤凰落在梧桐树。凤
凰凤凰一摆头,先盖瓦屋后盖楼。东楼西楼都盖上,再盖南楼遮太阳。
(生读,教师纠正“亮堂堂”的读音。)
师:多么美妙的歌谣啊!想听听母亲是怎么吟唱这歌谣的吗?
生:想!
月光启蒙教案 篇4
一、导入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月光启蒙》,齐读课题,再轻柔些,展现月夜的美好,宁静。
二、紧扣“启蒙”,回环品读
(一)吟唱民谣
1、玉石雕像般的母亲为什么是我的启蒙老师?在美妙的月夜里,母亲到底为我做了哪些事?(板书:唱民谣民谣、讲神话故事、猜谜语)
2、上节课作者告诉我们:母亲能唱故乡所有的歌谣,母亲也为我吟唱过无数的歌谣,四十年后有这么两首歌谣总是萦绕在我耳旁,不曾忘怀,谁来读一读歌谣;(课件出示:歌谣)
3、你读得很美,那母亲吟唱的美吗?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一生读,出示: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飘满了她那芳香的音韵。
4、你认为美在哪?(点击:甜甜的,轻轻的,深情)
5、想听吗?听——(慢),篱笆小院里传来了母亲的歌谣!(播放民谣音画)
6、此时此刻,你想说什么?(好甜,好柔)
(出示段落)是啊!母亲就是这样甜甜、轻轻地为我吟唱,你能通过朗读读出这种感觉吗?(提示:甜甜、深情、轻轻)(你再读,谁再来读一读)
(1)读着这段话,你们有什么疑问吗?我们一起来解决这个问题。
小院里明明飘满的是母亲的声音,为什么作者说成是“芳香的音韵”呢?让我们来看看这个句子,作者说,母亲的声音像——
(点击:三月的和风)三月的和风就是春风,同学们,你们想想啊,当三月的和风吹过,大地会迎来怎样美丽的景色啊?(引导生想象:花、草、鸟??三月春风会吹红桃花,吹黄迎春花,吹绿了草儿,大地到处花红柳绿,芳香四溢)
你们想象得真美!母亲的吟唱就像这三月的和风,吹开了花红柳绿,到处是春意盎然,让我们闻到了浓郁的——(点击)芳香
谁能读出这两个词的味道?太香了,让我们将这浓郁的芳香带到句子中去读一读吧!
(2)啊,芳香的气息真让人陶醉!那母亲的吟唱又像小溪的流水(点击),小溪的流水声是怎样的?(叮叮咚咚??) 母亲的歌谣就像这小溪的流水,充满了清脆,婉转,动听的
——(点击)音韵!
7、同学们,母亲吟唱歌谣给我带来了美的享受,其实,母亲吟唱歌谣还有含义呢,现在谁能模仿母亲的声音甜甜地来诵读这两首歌谣?(再次出示歌谣)其他同学边听边想:母亲通过歌谣想告诉我什么呢? (要勤劳的母亲,做个热爱生活的`人。)
(二)吟唱童谣
(指着板书)1、啊!这就是母亲的歌谣给我的启蒙,启迪着我要勤劳,只有勤劳才能创造美好的生活。那她唱的那些幽默风趣的童谣,又将为我带来什么呢?
出示:童谣“小红孩,上南山,割荆草,编箔篮,筛大米,做干饭。小狗吃,小猫看,急得老鼠啃锅沿。”(师范读,拍着手边读)
呵呵,童谣除了可以像老师一样拍手打节奏外,还可以找个好朋友玩对拍,跟同桌一起来试试吧,来读第二首,齐: “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喝,下不来——老鼠老鼠你别急,抱个狸猫来哄你。”
我们还可以一边表演一边读哟,一起来吧:“毛娃哭,住瓦屋,毛娃笑,坐花轿。毛娃醒,吃油饼。毛娃睡,盖花被。毛娃走,唤花狗,花狗伸着花舌头。”
2、我看得出来你们很喜欢这些童谣,对吧?能告诉我为什么喜欢呢?
出示:她在月光下唱的那些明快、流畅、含蓄??王国。
3、让我们怀着感恩的心,一起来读一读,齐:
(三)讲民间故事3
1、天资聪颖的母亲给予我的不只是民歌民谣,(指名读)谁来读
出示:母亲唱累了就给我讲嫦娥奔月的故事,讲牛郎织女天河相会的故事??高深莫测的夜空竟是个神话的世界。
出示插图:同学们,这就是母亲给我讲故事的月夜,画面中你看到了什么?
师:你们注意到图中母亲和我的表情了吗?从中你感受到什么?
2、师:你听到母亲在讲什么故事?(再次出示句子)仅仅是这两个故事吗?你怎么知道?(生:文中有省略号,说明不只这两个故事)
3、师:省略号中又藏着哪些故事呢?
4、听着听着,此时你仰望星空,在这高深莫测的夜空中看到什么?(生尽情说)
5、夜空变得如此的热闹,你惊喜吗?(出示话)这段话中哪个字看出了作者与和你一样的惊喜?
(点击:竟)竟是什么意思?居然,竟然,没想到。,
6、我没有想到什么?多么令人惊喜呀,你来读读这句话!
(我听出了你的惊喜。谁能读得更惊喜些吗?谁还愿意读?)
7、师:是什么让高深莫测的夜空变成了神话的世界?
8、师:(指板书)太了不起了,母亲!您讲的故事不仅给我带来惊喜,还启迪我的想象,让我浮想联翩。来!让我们一起来读出这种惊喜吧!出示句子
(四)猜谜语
1、在这如水的月光下,我们还听到了这对母子的一段有趣的猜谜对话呢!
(师生互动,分角色朗读“猜谜语“)我来当母亲,谁来当孩子?其他同学来读一下旁白。
2、猜谜中,你又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母亲?(慈爱,智慧,富有才华)
3、(指板书)其实母亲让我猜谜语也是要启迪我的想象和智慧啊!
4、啊!如水的月光下,童年的我,有了这样一位拥有智慧与才华的母亲相伴,怎能不充满着无尽的幻想和快乐呢?所以尽管母亲不识字,我依然深情赞颂到:生读——
(课件出示)是母亲用一双勤劳的手为我打开了民间文学的宝库,给我送来月夜浓郁的诗情。她让明月星光陪伴我的童年,用智慧才华启迪我的想象。
三、深情倾述,升华情感
1、这就是我的母亲,这就是勤劳、智慧的母亲,在我还是混沌无知时,是她用民歌民谣,神话故事、谜语,为我打开文学之门,让我爱上了文学,成为一代诗人,否则现在我也只能是一名平凡的人了。所以想起这些,作者饱含深情说到——
(出示:文章最后一段,一生读,让我们记住母亲的恩情吧!来,拿起书本,我们再来深请读读(第1句、1、2组读,第2句第3组读,以下类推)
2、四十年后,当我写下这篇文章想亲手送给这位天资聪颖的母亲时——,
(出示课件)母亲患了老年痴呆症,失去了记忆。我赶回老家去看她时,她安详地坐在藤椅里,依然那么和蔼、慈祥,但却不知我从哪里来,不知我来干什么,甚至不知我是谁。不再谈她的往事,不再谈我的童年,只是对着我笑,笑得我泪流满面??”
A、出示练习:
孩子们,虽然母亲已经忘记了一切,但是
一想到母亲,我就会想到 ;
(同学们,静静地把你想到的写下来)
3、现在你们能理解作者为什么将母亲给予他的启蒙叫做《月光启蒙》吗?
是啊,在作者心里,皎洁的月光就像那慈祥的母亲,高贵的母亲就像那纯洁的月光,童年的一幕幕美好画面,永远定格在我的脑海里,定格在那个美妙的月光中,因此这份启蒙被称为——(生齐读课题)“月光启蒙”
4、月光启蒙,我将终生难忘,感恩母亲!感恩永远!孩子们,就让我们深情地向母亲表达我们永远的谢意吧!
感谢您,母亲!(指名开头)
您虽然不识字,
却是我的启蒙老师。
感谢您,母亲!(全体女生)
是您用一双勤劳的手
为我打开了民间文学的宝库,
给我送来月夜浓郁的诗情。
感谢您,母亲!(全体男生)
您让明月星光陪伴我的童年,
用智慧才华启迪我的想象。
感谢您,母亲!(全体学生)
您在月光下唱的那些
明快、流畅、含蓄、风趣的民歌民谣,
使我展开了想象的翅膀,
飞向诗歌的王国。
感谢您,母亲!
6、播放:《天之大》 孩子们,有首歌就唱出了这月光之下的母爱,老师很想与同学们一起分享。这就是《天之大》
师:妈妈,月光之下,静静地我想你啦,妈妈,天之大,唯有你的爱是完美无瑕。
孩子们,其实我们的母亲与作者的母亲是一样的,她们把自己的一切都给了的孩子,她们用自己的一言一行,自己的心,自己全部的爱给了孩子这一生最初的,最宝贵的启蒙!让我们代表作者大声地对母亲说一声——感谢您,母亲!
让我们也对自己的母亲道一句——感谢你,母亲!
课即将结束,但爱与感恩将延绵不断!回去后,请认真读一读冰心奶奶的文章:《往事》、《红莲》;写一篇关于母爱的读后感。(老师相信你们会有深刻的感想)
板书设计:
17、月光启蒙
唱民歌民谣
母亲 讲神话故事
启蒙老师
月光启蒙教案 篇5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联系上下文,理解作者用“月光启蒙”作课题的深刻含义。
3.凭借课文的语言资料,感受浓郁的母子亲情,体会作者对母亲终身难忘的感激、怀念和敬爱之情。
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课文语言优美,其中民歌民谣风格明快、流畅、含蓄、风趣,值得好好体味。
2.文中插图精美,在指导读书感悟时,可结合插图,引导同学感悟语言内在意蕴感情。
教学时间:
两课时
一、谈话导入:
出示幻灯(月光下的美景)指名背诵关于月亮或月色的古诗。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课文《月光启蒙》,齐读课题。看到这个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
理解:“启蒙”,用“启蒙”这个词语说一句话。
幻灯出示本文作者孙友田简介,说说你看过这个简介有何感受。(这么有成绩的诗人,月光是如何启蒙他的呢?)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一)轻声读课文,要求:
1、读准生字词语,读顺课文。
2、考虑:文章中“我”的启蒙老师是谁?
(二)幻灯出示生字词语,朗读词语,重点指导“篱笆”“时辰”的轻声。出示句子“我的父亲是唱莲花落的民间艺人。”指名读,出示“莲花落”的意思,指导该词语的正确读音。
三、细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一)回答问题:文章中“我”的启蒙老师是谁?你从哪儿能读出来?
1、出示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A、轻声读。
B、指名读。读了这段话,你有何疑问?同学质疑。
2、出示幻灯,总结同学提出的问题:
A、母亲在月光下唱的那些民歌民谣,是怎样使我展开想象的翅膀,飞向诗歌的王国的?
B、母亲是怎样用她的智慧才气启迪我的想象的?
(二)今天我们就来解决第一个疑问。再读课文,找出课文中母亲给我们唱的民歌民谣。
(幻灯出示文中的民歌民谣。)
1、五首民歌民谣有何不同?理解“歌谣”、“童谣”两个词语的区别。
2、大声地读一读这五首民歌民谣,把你最喜欢的一首读给大家听一听。并说说你喜欢的原因。(同学自由地谈谈对歌谣的理解和自身读后的想象)
3、通过歌谣的理解来理解最后一小节中“含蓄、明快、风趣、流畅”等词语的意思。
4、多么美、多么有趣的'民谣啊,正是母亲唱的这些优美生动的歌谣为“我”开启了民间文学的宝库,给我带来浓浓的诗情,展开想象的翅膀、飞向诗歌的王国。(板书)再有感情地齐读课文中的最后一句话,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感激之情。
(三)拓展:这么美的歌谣你喜欢吗?老师也很喜欢,我也找来了两首歌谣,拿出来和大家分享。(幻灯出示)读一读。说说你喜欢吗。
5、安排作业:收集家乡的民歌民谣,或者自身写童谣。
四、结束语:母亲为什么能唱那么多的民歌民谣,她又是怎样用她的智慧才气启迪我的想象的,同学们回家继续仔细读课文,这将是我们第二节课讨论的内容。
板书设计:
唱歌谣
展开想象的翅膀,飞向诗歌的王国
唱童谣
月光启蒙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词。
2、学习用词语的引伸义及通感的方法来表情达意。
3、读文中的民歌民谣,感受民间文学的魅力。
4、在文中感受母亲的爱。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感谢。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十几年前,有这样一首歌打动了我的心,这就是《母亲我为你骄傲》。请同学们听,并看屏幕上的歌词。(学生听歌并看歌词)
2、十几年后的今天,一篇文章以同样的情感再次震撼了我的心。这就是“煤矿诗人”孙友田写的《往事如歌——月光母亲》。我们曾经学过孙友田的诗《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
3、诗人孙友田回到故土,看到母亲老了、病了。严重的病情使老人再也不认得眼前的儿子了。这使作者伤感起来,回忆起母亲对自己的关爱和启迪,写下了《往事如歌——月光母亲》这篇文章。
4、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月光启蒙》就是由《往事如歌——月光启蒙》改编的。
二、解题:
1、启蒙:启,开导;蒙,蒙昧无知。使初学的人得到基本的入门的知识。
2、月光启蒙,指在月光下,受到的启蒙教育。
三、初读课文:
1、读正确生字词:提醒大家“时辰”和“篱笆”两个词的第二个字读轻声。
2、学生分节读课文,提两个要求:在课文中读准字音;想想,母亲是怎样在月光下为作者启蒙的?
3、学生听读课文。
4、学生和老师简评分节朗读的情况。回答问题:母亲是这样为作者启蒙的,唱歌谣、讲故事、唱童谣、说谜语。(教师随机板书:唱歌谣、讲故事、唱童谣、说谜语)
5、根据这四个内容分段:唱歌谣(1——5)讲故事、唱童谣(6——9)说谜语(11——13)(14)总结全文,点明母亲就是我的启蒙老师。
四、细读课文:
1、我们一起来读读课文的第一句话:“童年的夏夜是美妙的。”(教师板书“美妙”)教师提问:为什么作者回忆起童年的夏夜会是“美妙”的呢?
请大家读读第一段“母亲为我唱歌谣”,读读想想。
(1)首先,童年的夏天,家乡小院的景色优美,你看:暑热散去了,星星出齐了,柔和的月光立即洒满了我们的篱笆小院。这是孩子眼里最美的时辰。
(2)母亲美,她忙完了一天的活计,洗完澡,换了一件白布褂子。勤劳的母亲那样朴素清爽。
(3)母亲唱的'歌谣美“月亮出来亮堂堂,打开楼门洗衣裳,洗得白白的,晒得脆脆的。”这首歌谣在赞美勤劳的劳动人民。
“月儿弯弯像小船,带俺娘俩去云南。飞了千里万里路,凤凰落在梧桐树。凤凰凤凰一摆头,先盖瓦屋后盖楼。东楼西楼都盖上,再盖南楼遮太阳。”古语说:“凤凰非梧而不栖”,而今还有“栽好梧桐树,引来金凤凰”之说,意思是家中有好运,有好兆头。而瓦屋和楼是云南的典型建筑。短短一首歌谣就表达了人民向往幸福的思想,介绍了云南的建筑风俗。
(4)母亲唱歌谣的声音美,你听,歌谣是动听的,她的声音甜甜的,是那样深情,显然这歌谣也表现了她的美好心声。她的声音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那样柔和,像小溪的流水那样潺潺悦耳。那声音简直就如花香般芬芳。
(5)亲用歌谣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这歌谣丰富了我们的精神生活。家乡的歌谣是多少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中的智慧结晶。母亲用歌谣将家乡的文化传给了幼小的作者。这些歌谣使作者的心灵明朗起来。母亲这种传承家乡文化的思想和举动使孩子收益颇多。母亲这样的做法难道不美吗?
(在上这段时,要注意让学生讲讲自己的感受,还要将自己的感受在朗读中演绎出来。)
2、请大家读读第二段“母亲为我讲故事、唱童谣”,读读想想:为什么作者回忆起童年的夏夜会是“美妙”的呢?
(1)母亲在月光中的样子十分圣洁:“此时明月已至中天,母亲沉浸在如水的月色里,像一尊玉石雕像。”
(2)幽默风趣的童谣音韵美
3、读第三段“母亲说谜语”,读读想想,为什么作者回忆起童年的夏夜会是“美妙”的呢?
母亲给我的猜的谜语也像童谣一样美。,开启了我的智慧。
4、读读最后一段,说说你读懂了什么?(母亲为我打开了民间文学的宝库)
五、总结全文:
读完课文,你知道作者想通过此文抒发什么样的情感吗?(赞美母亲,感谢母亲)
六、再听歌曲《母亲我为你骄傲》。
板书设计:
19月光启蒙
美妙月色美母亲美唱歌谣
讲故事、唱童谣美
说谜语
(感谢母亲,赞美母亲!)